文藝美學基本理論·審美活動
人欣賞、體驗、評價、創造美,特別是通過藝術來把握美的復雜的心理活動和實踐活動,是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意識活動、情感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人對丑、崇高、悲劇性、喜劇性等的感受、評價也是在審美活動中展開的,同樣構成它的內容。審美活動的源泉和對象是客觀存在的美,受對象美的特性的制約,并隨著對象的發展而發展。其內在依據和主觀條件是人在實踐中產生的審美需要和一定的審美觀點、審美能力,并發揮著人的能動性、創造性。
審美活動的過程是生理活動與心理活動相統一的過程。它首先通過感官直接感知對象的感性形象、形式,形成形象信息,并通過感受神經傳導到大腦,再經過大腦的積極的思維活動,從而形成審美感受、體驗、判斷和理解。它服從認識的一般規律,即從生動的直觀到理性的思維。但它又有特殊的規律,即主要通過形象思維的方式去感受、認識、評價美和按照美的規律創造美,并且始終伴隨著具體的感性形象和豐富的聯想、想象、情感活動;它既可以懷著特定的功利目的,又可以不懷明確的功利目的,只是為了獲得審美享受,而又客觀隱伏著內在的社會目的性與功利性;它的結果不僅象一般認識活動那樣產生理解和意志行為,而且在它的感性階段就可能產生審美快感,當它不斷深入,認識深化,形成較高級的完整的美感以后,在大腦中不僅形成了判斷,產生了形象與觀念統一的審美意象,引起了強烈的情感活動,而且推動人去將這種審美意象加以物態化,創造美,發展美,從而使人在審美感受和美的創造中觀照到和確證了自己的本質力量。所以審美活動的過程和性質是形象的直覺性與思維的理智性的統一,認識和創造的統一,功利性與非功利性的統一,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
審美活動是人所特有精神需要的能力,它的產生、發展是個歷史的過程,其內容、形式、傾向性取決于人的生活條件。在人類初期,人的生產活動先于審美活動,對象的使用價值早于審美價值。只有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審美活動才逐漸發展為獨立的實踐活動、心理活動,才有相對獨立的意義。審美活動是人從精神上把握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之一,是人類按照任何物件的尺度和自己內在的尺度自由地認識美、創造美的社會實踐活動,它確立深化和泛化人與外在世界的審美關系,豐富、發展了人的審美意識和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豐富、發展了人性,使人的意識有可能反作用于美,創造美,發展美,使其對藝術的創造與發展更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并且是藝術創造的目的和藝術發揮社會功能的前提。
上一篇:文藝美學基本理論·審美標準
下一篇:文藝美學基本理論·審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