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里,我一直篤信:祠堂,是大地上鮮活的遺存,是正宗的中國“國粹”,是一方方最獨特的“中國印”。
在那里,我們黃皮膚的中國人,都能尋找到我們的根,都能看到自己的“胎記”。無疑,祠堂是存放我們鄉愁的陳列館,是安放我們靈魂的棲息地。
一座祠堂,就像一位母親,雖歷盡滄桑,卻總是天下兒女向往的地方。
在那里,有先前的風氣,有我們的老規矩;在那里,供奉著祖先牌位,供奉著天地人的大道理;在那里,血脈綿延,傳承賡續,生生不息。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這是苦惱了西方圣哲蘇格拉底一生的問題,都很簡單地在我們的祠堂里找到答案。參天之木,必有其根;環山之水,必有其源;人之有祖,亦猶是焉。
祠堂,我們世世代代的祠堂,百代瞻依,千秋忠義,山高水長。
千年不泯說古風,俎豆千秋話祠堂。
在農村,最美觀、最壯麗的建筑當屬祠堂,最神圣、最莊嚴的活動場所也是祠堂。
祠堂,往往建在風水寶地上,背后必需要有“靠山”,以山岡作為屏障,四周往往有幾棵、十幾棵參天古樹簇擁,祠堂周圍都是同姓人家聚族而居的血緣村落。
走進祠堂,仿佛感覺到先人說過的家常話和他們熟悉的腳步聲,還有他們的喜怒哀樂甚至他們的心跳呼吸之聲,都散布在祠堂的每個角落里,這一切充滿了家的味道。抬起頭,一股股草木的清香隨風入窗,頓時縈繞著我,包裹著我,浸潤著我。祠堂的院門上往往都赫然刻著:宗功祖德流芳遠,子孝孫賢世澤長。在這里,品質和德行是最當緊的,比什么都重要。我想,這需要一種傳承,更期待一種希望。一直以來,耕讀傳家,清白明世,都是我們必須謹遵的家訓和深刻領會的要義。
走在祠堂中,我常常迷戀于一種生活的氣息,孩童時代最初的朦朧記憶在祠堂里顯現:在若大的祠堂里跳田、玩耍、捉迷藏,在青石板、鵝卵石鋪就的小徑上高興地蹦蹦跳跳,在焚燒香燭的裊裊煙霧中想入非非卻裝作和大人們一般正襟危坐,看祖宗的牌位時一排排看過去仿佛看到祖先們依長幼次序端坐在神龕上……
當然,最有味的時候,是我們一個個“細把戲”爬上祠堂高高的戲臺,半睜半閉之間,耳邊鑼鼓喧天,眼前生旦凈末丑輪番登臺,說唱念做打各顯神通,尤其看到“黑臉包公鍘了駙馬”、“張飛殺岳飛殺得滿天飛”時,過癮得很。
走在祠堂中,我還迷戀于一種木頭的香味,這是祠堂里上了年紀的木頭發出的清香。在老祠堂厚厚的木門上,黑褐色的木墻上,在檐頭橫梁上,在樓欄廊柱之上,在花格漏窗之間,總纏繞著一種木香,如水流般漫溢,緩緩流淌,久久地在祠堂上空盤桓不散,揮之不去。這種木香,是一種清香,悠長綿延而又含蓄內斂,仿佛如生俱來,如母親的棉布,舒緩,溫暖,軟和,親切,是親人和鄉鄰的氣息,是平淡生活的味道。
進得祠堂,有大門門屋、享堂、拜殿、戲臺、寢殿,有些寢殿后面往往還有藏書樓。我記得最初在那里搜尋到幾本蟲蛀發黃的線裝書,如獲至寶,那淡淡的書香味,讓我受益終生。
祠堂里濃郁的香火味,常年經久不散。一年四季,春祠夏瀹,秋嘗冬烝,四時八節,祭祀不斷。紅燭香案,“三牲”供品。點燭燒香,焚燒紙錢,五香飄煙,煙火繚繞。“祭,如在”,大伙總是認為祖先就在冥冥之中,保佑著家世的興旺,子孫的繁衍。祠堂祭祖,已然成為血脈匯聚、增進感情、精神認同的家族功課和不忘根系,感恩思孝、端行修德的人生功課。
祭祖時,必擺設“三牲”供品。隆重的,以牛頭、豬頭和羊頭為主祭品,有時甚至用全牛、全豬和全羊。常見的,即雞、鴨和魚。另外,還有果品、甜點等供品擺放,祭祖程序有講究,斷斷馬虎不得:一是鳴炮祭禮開始,請祖先就位;二是參拜人在供桌前列隊肅立:三是念讀祭文;四是凈手上香,行施拜禮;五是進香敬酒,敬拜祈福。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祭祖識孝感恩回報,都是我們的共識。
及我長大一點后,祠堂里一個個斗大的字更讓我著迷,引人探秘。比如:敦、篤、雍、崇、務、孝、倫、淳、睦、思、德、忠、本、善、義等,起初,一小個字問大人、翻字典,似懂非懂。如“敦”是“厚道,勉力而為的意思”,“篤”的意思是“深厚、誠懇、忠實”。后來,終于有了幾分真正的明白,仁義道德,忠孝廉節,都是教導子子孫孫時時不要忘記做人的根本,事事都要用“德”規范自己的言行。
祠堂之設,《家禮》有言:報本反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實有家名分之守,所以開業傳世之本。
宗祠一度曾被簡單地定為反動“族權”的象征,許多祠堂紛紛被拆掉。但后來修了拆,拆了修,又被重新立了起來,一番修繕翻新,重放異彩,再顯光輝。我曾見到,每一座祠堂背后都有一批虔誠執著守望的老人,每一條通往祠堂的路上都有無數雙注視的眼睛。很多祠堂里,“族規”“家訓”又堂堂正正地上了墻,多有勸誡,為后人遵循。祠堂又恢復了以前的眾多功能:聚會、議事、倡學、教化等等,特別是現在,發揚光大,又有了文化活動室、書畫展覽,文藝展演、史志鄉賢英才陳列等新功能。
太平時期,建祠修譜,供人景仰,當然是很隆重的事情,清白傳家,自是歷代族人的愿景。祖宗都想讓后人學好、過好,和睦興旺,一門清正,一直以來,犯事違法的人,是不準進入祠堂的,也是上不了族譜的。當然,這是天大的事,一個人入了“譜”,心里才會踏實。
《論語》有言: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一本也。曾子也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于是,常人的愿望——人生有三好:父嚴、母慈、人不老;一生有三愛:愛國,愛家,愛自己。這樣,方才好。這樣好,才是真的好。
現在,家鄉正在大加宣傳弘揚宗祠文化,我很以為然。在巍巍千年雪峰山下,在湘西南的青山綠水間,一座座祠堂飛檐翹角,氣宇軒昂,青磚灰瓦,雕梁畫棟,古色古香,美輪美奐,恰似一顆顆璀璨的明珠,令人神往。
祠堂,我們的祠堂,我們的老祠堂。
有祠才有堂,拾德惟拾行。祠堂在,祭如在,祭如在,倍思親。祭如在,一切在。
上一篇:《我們打的兩場戰爭(外一篇)》潘國本散文賞析
下一篇:《我多想融入一滴雨里》張秋月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