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3-1885年法國侵略越南和中國的戰爭。世界資本主義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從自由向壟斷過渡。伴隨著這種過渡,列強開始了爭奪殖民地的高潮,加緊侵略朝鮮、越南、緬甸等中國的鄰國,奪取中國的屏障,進而覬覦中國邊疆地區,從而發生了普遍的邊疆危機。越南在歷史上是中國的藩屬國,與中國關系至為密切。法國侵略越南蓄謀已久,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并吞了越南南方諸省,七十年代又把侵略魔爪伸向越南北方,并企圖打開通向中國云南和廣西的大門。為了占領越南北部,控制紅河航行權,法國西貢總督派軍官安鄴率兵攻占越南河內,受到越南人民和劉永福黑旗軍的頑強抗擊,安鄴被擊斃,法軍被迫退出紅河。越南政府封劉永福為三宣副提督,駐守宣光、山西、興化三省,扼守富良訌(即紅河)西岸。八十年代,法國金融資本迅速發展,大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對外擴張,1882年法國侵占河內,次年5月,劉永福率黑旗軍反攻,在紙橋大敗法軍,擊斃法軍統帥李維業。
1883年12月,法國茹費里內閣擴大侵越戰爭,進攻山西,中法戰爭正式開始。戰爭共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1883年12月——1884年8月,主要在越南境內進行。由于清軍的腐敗,法軍依靠優勢裝備,連續攻陷山西、北寧、太原、興化等地。但清軍雖敗,黑旗軍仍是法國侵略中國的嚴重障礙。第二階段,1884年8月-1885年5月,戰爭基本在中國國土進行,分海戰、陸戰兩個方面。海戰方面,1884年8月4日法軍進攻基隆,企圖登陸,被守軍英勇擊退。23日,早已停泊在福建馬尾港的法國艦隊,突然襲擊福建水師,由于清廷的避戰求和政策,致使艦隊毫無準備,失去戰機,被動挨打,短時間內福建水師七艘艦只被擊沉,官兵傷亡七百余人。9月,法艦再犯基隆、淡水,仍被守軍擊退。次年3月,法艦北犯浙江鎮海,登陸未成,不久退出浙江海面。陸戰方面,1885年初,法軍大舉進攻諒山,進逼鎮南關,廣西大震。兩廣總督張之洞起用老將馮子才出來督師,進駐鎮南關,重新部署戰備,備力迎戰三路來犯敵軍,3月24日取得鎮南關大捷,并乘勝出關追擊,28日又取得諒山大捷,中國軍隊節節勝利,河內法軍異常恐慌,準備逃竄,法國茹費里內閣因戰敗倒臺。
正當抗法戰爭勝利在望的時候,清政府中的主和派主張“乘勝即收”,4月訂立《中法停戰條件》,命令前敵將士停戰撤兵;6月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十款》,承認法國在越南的殖民統治,同意在云南、廣西兩省邊界開埠通商,并規定滇、桂邊界進出口貨物減稅及給予法國未來在中國建筑鐵路的特權等等。法國在戰場失利的情況下,仍然達到了發動這場侵略戰爭的目的。中法戰爭給中國帶來很大影響:越南變成法國的殖民地后,成為法國侵略中國的基地,法國插足西南,使中國的后門被打開。戰爭的這種結局助長了英、日等國的侵略野心。使中國的邊疆更加危機,不到十年便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可參看牟安世:《中法戰爭》;丁名楠:《關于中法戰爭幾個問題的初步探索》,《歷史研究》,1984年第2期。
上一篇:中日甲午戰爭
下一篇:豐臣秀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