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發(fā)(1900—1976),現(xiàn)代中國象征詩派的代表。字遇安,又名淑良,廣東梅縣人。1919至1925年留學法國習雕塑。回國后主要從事雕塑和文化教育工作。1951年移居美國,后病逝于紐約。1920年開始寫詩,詩集有《微雨》(1925)、《食客與兇手》(1927)、《為幸福而歌》(1926),都是留學法國期間所作。三部詩集大部分是愛情詩,此外是描寫異國風情和懷念祖國故土的詩作。詩中往往充滿寂寞、孤單、頹廢、感傷以至悲觀絕望的色彩,它曲折地反映了生活在舊中國黑暗現(xiàn)實里的知識分子的頹唐情緒。李金發(fā)崇尚法國象征派詩,是較早把它介紹到中國并創(chuàng)作這一類詩的人。他認為詩歌只是詩人根據(jù)自己的主觀隨意性去涂抹剎那間的意念和視覺印象,至于讀者是否會發(fā)生共鳴,能否理解,詩人是可以置而不顧的。他把象征派詩歌表現(xiàn)方法引進自己的詩作,多用奇異的聯(lián)想、隱喻、幻覺、暗示等來表現(xiàn)他的感覺和感情,沒有尋常的章法,造成一種朦朧恍惚,迷離撲朔的色彩,晦澀難懂,有“詩怪”之稱,在二十年代詩壇上引起很大反響,毀譽不一。繼起的效仿者時有出現(xiàn)。在后來抗戰(zhàn)烽火中,李金發(fā)的詩風有所變化,趨于樂觀和現(xiàn)實,他的隱喻、象征等“象征派”詩歌藝術手法,為后來詩歌藝術所吸取。
上一篇:李達
下一篇:李鴻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