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材叔知柳州序
送李材叔知柳州序
【原文】
談者謂南越偏且遠,其風氣與中州異。故官者皆不欲久居,往往車船未行,輒[70]已屈指計歸日。又咸小其官,以為不足事。其逆自為慮如此,故其至皆傾搖解弛[71],無憂且勤之心。其習俗從古而爾,不然,何自越與中國通已千余年,而名能撫循其民者,不過數人邪?故越與閩、蜀,始俱為夷,閩、蜀皆已變,而越獨尚陋[72],豈其俗不可更與?蓋吏者莫致其治教之意也。噫!亦其民之不幸也已。
彼不知由京師而之越,水陸之道皆安[73]行,非若閩溪、峽江、蜀棧之不測。則均之吏于遠,此非獨優歟?其風氣吾所諳[74]之,與中州亦不甚異。起居不違其節,未嘗有疾。茍違節,雖中州寧能不生疾[75]邪?其物產之美,果有荔子、龍眼、蕉、柑、橄欖,花有素馨、山丹、含笑之屬,食有海之百物,累歲之酒醋,皆絕于天下。人少斗訟,喜嬉樂。吏者唯其無久居之心,故謂之不可。如其有久居之心,奚不可邪?
古之人為一鄉一縣,其德義惠愛尚足以薰蒸[76]漸澤,今大者專一州,豈當小其官而不事邪?令其得吾說而思之,人咸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為越人滌[77]其陋俗而驅于治,居閩、蜀上,無不幸之嘆,其事出千余年之表,則其美之巨細[78]可知也。然非其材之穎然[79]邁于眾人者不能也。官于南者多矣,予知其材之穎然邁于眾人,能行吾說者,李材叔而已。
材叔又與其兄公翊仕同年,同用薦者為縣,入秘書省[80],為著作佐郎。今材叔為柳州,公翊為象州,皆同時,材又相若也。則二州交相致其政,其施之速、勢之便,可勝道也夫!其越之人幸也夫!其可賀也夫!
【注釋】
[70]輒:總是;就。
[71]解弛:脫落。
[72]陋:落后,貧困。
[73]安:平靜,穩定。
[74]諳:熟悉。
[75]生疾:生病。
[76]薰蒸:熏陶。
[77]滌:洗,清除,滌蕩。
[78]巨細:大小。
[79]穎然:卓越的樣子。
[80]秘書?。汗偈鹈?。東漢桓帝始置秘書監一官,典司圖籍。
【譯文】
談論世事的人說南越地處偏遠,那里的風俗習慣與中原大不相同。所以派去做官的人都不打算長期在那里住著,總是還沒動身,就已經扳著指頭計算返回的日期了。他們又都嫌那里的官職太小,認為不值得認真去做。他們自己盤算的就是這樣,所以到任后,全都動搖松懈,沒有憂勞勤勉辦事的心思。這種風氣自古以來就是這樣。若不是這樣,為什么從南越同中原往來已經一千多年了,但是號稱確能安撫那里百姓的官員,不過就幾個人呢?過去南越同福建、四川一樣,最初都是蠻夷之地。福建、四川都已經改變了,而南越唯獨這么落后窮困,難道是那里的風俗改變不了嗎?大概是因為官員沒能盡到治理教化的責任吧!唉!這也是南越百姓的不幸啊。
到南越做官的人不知道從京師開封抵達南越,水上陸上的道路都能安全行走,不像福建的溪流、三峽一段的長江、四川的棧道會出什么意外??梢娡瑯邮堑竭h方做官,那里不是唯獨一個最好的嗎?那里的風俗氣候我很熟悉,同中原差別也不是很大。起居飲食不違反常規,也不會生什么病。如果違反常規,即使在中原難道就不生病嗎?南越物產豐饒,水果有荔枝、龍眼、香蕉、柑橘、橄欖,花卉有素馨、山丹、含笑等種類,食品有海中的各種物品,陳年的酒醋,這些都在天下獨一無二。百姓中打官司的很少,喜好嬉戲娛樂。官員只因沒有長期供職的心思,因此就說這地方很難治理。如果他具備長期供職的意愿,還有什么做不了到的呢?
古人治理一縣一鄉,為官的道德、仁義、恩惠、慈愛還足以熏陶感染本地百姓,現在統轄范圍大的官員獨自掌管一州,怎么能輕視那官職而不認真去做事呢?如果他們能聽從我的勸告去思索一番,人人都樹立起長期供職的想法,又不把那官職看成低人一等,努力改變南越百姓的粗鄙習俗,使他們日益文明開化,從而超過福建、四川,使南越百姓沒有不幸的感慨,這番事業一定能超過了一千多年來人們的治理水平,那么主事官員所得到的贊譽就可想而知了。但是,不是才干遠遠超過眾人的人是做不到的。在南方做官的人太多了,我所知道的才干遠遠超過眾人又能夠實踐自己主張的人,只有李材叔。
李材叔早年與他的兄長李公翊同一年出仕做官,一起通過推薦出任縣令,入秘書省擔當著作佐郎?,F在李材叔出任柳州知州,李公翊出任象州知州,都是同時任命,才干又相當。這樣看來,二州相互促進都能得到很好的治理,那施政的速度,治理的便利,是講都講不完的!這真是南越百姓的幸運??!也是值得慶賀的!
【解析】
這篇贈序是曾鞏在李材叔、李公翊兄弟赴任柳州、象州時所作的慰勉之詞。本文一反傳統世俗之見,批駁偏遠之說,盛贊南越當地物產之美、民風之嘉,并高度贊頌到邊遠貧困之地任職的李材叔,指出,貧困落后,“吏者莫致其治教之意”是重要原因所在,若官吏能在職謀政,“有久居之心,”就可以“其德義惠愛”,收“薰蒸漸澤”之效。這篇文章章法嚴謹,構思縝密,口吻親切平易,句句含情。文中所言事理對于當時民族融合和國家建設都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上一篇:唐宋八大家·送李愿歸盤谷序
下一篇:唐宋八大家·送石昌言使北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