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斯巴達克領導的古代羅馬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奴隸起義。斯巴達克(公元前?-前71)是色雷斯人,在一次對羅馬人的戰役中被俘。因他體魄健壯,彪悍勇敢,被送往加普亞角斗士訓練所做角斗奴隸。角斗士的生活是極其悲慘的,他們往往被帶上鐐銬,在密切監視下接受殘酷的訓練,隨時都可能慘死在供奴隸主“娛樂”的格斗殘殺的競技場上。這種非人的待遇和等待他們死亡的命運,使角斗奴隸充滿著仇恨。斯巴達克對他的同伴說:“寧可為自由而戰死,決不供觀眾(指奴隸主)娛樂而斗,只有進行反抗斗爭,才能擺脫悲慘的命運。”公元前73年夏季,奴隸們密謀起義,事泄,斯巴達克當機立斷,率領七十多人逃奔維蘇威山,他們推舉斯巴達克為領袖,在羅馬奴隸王統治的心臟地區舉起反抗的旗幟。起義者四處襲擊奴隸主莊園,一些逃亡奴隸和破產農民紛紛投奔起義軍,起義隊伍迅速擴大到一萬多人。起初羅馬統治集團沒有把起義軍放在眼里,只是到起義軍聲勢大震時,才選派行政長官克勞狄率領軍隊前往鎮壓。維蘇威山地勢險要,只有一面可以出入。克勞狄把這座山包圍起來,企圖用饑餓把起義者困死在山上。起義軍的處境十分困難。在險境面前,斯巴達克表現出無比機智和沉著,他決定利用山上的野葡萄藤編成繩索,沿著沒有敵軍設防的懸崖攀援而下,迂回到敵軍的背后,出其不意地襲擊羅馬軍營。這突然地襲擊,使克勞狄的軍隊大敗而逃,起義軍獲得大批武器裝備。這次勝利之后,起義隊伍更加壯大。公元前72年秋,羅馬政府派遣兩個軍團進攻起義軍,結果又被起義軍所打敗。這時,起義軍占領了南部意大利大部地區,隊伍擴大到七萬人。普魯塔克(羅馬帝國早期的希臘傳記作家)記載說:“現在,斯巴達克是偉大的而又威嚴可怕的了”。這時起義軍內部可能在戰略上發生了分歧,斯巴達克主張北進,越過阿爾卑斯山,回到自己的故鄉色雷斯;他的得力部將克里克斯代表當地破產農民的要求,主張繼續留在意大利,向羅馬城進攻,奪回失去的土地。這樣,斯巴達克按原計劃進軍北意大利,挺進高盧。而克里克斯率三萬人,脫離起義軍主力,在阿普利亞境內的加爾干山附近,與羅馬執政官率領的軍團相遇,經過激戰,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克里克斯及大部分戰士英勇犧牲。斯巴達克率主力部隊向東南迂回,穿過亞平寧山脈,沿著亞得亞海岸北上,擊潰了堵截和追來的羅馬軍隊,殺死三百羅馬俘虜,以此祭奠他的戰友克里克斯的“亡靈”。公元前72年底,起義軍抵達波河流域,打敗了由山南高盧總督卡西烏斯率領的精銳部隊,勝利地到達阿爾卑斯山腳下。起義軍已達十二萬人,起義的峰火幾乎燃遍了整個意大利。這時,斯巴達克改變原來的翻越阿爾卑斯山的計劃,決定揮師南下。羅馬奴隸主對斯巴達克這一戰略轉移驚恐萬狀,元老院宣布國家處于緊急狀態,并決定選一名行政長官與斯巴達克作戰。但是,正象史學家阿匹安記載的那樣:“所有的人都害怕,沒有人敢提出自己為候選人”。最后,元老院決定大奴隸主克拉蘇為統帥,授予相當獨裁官的權力。克拉蘇組織了六個軍團,封鎖了通往羅馬的道路,妄圖一舉殲滅起義軍。但是,在交鋒中,他的兩個軍團被打敗。斯巴達克率軍進入盧卡尼亞,準備渡海去西西里島。但隊伍抵達意大利半島南端麥西那海峽時,事先答應運送起義軍渡海的海盜欺騙了斯巴達克,渡海計劃落空了。這時,克拉蘇跟蹤而至,在起義軍的背后挖掘溝壕,修筑工事,切斷起義軍的回路,妄圖把起義軍消滅在意大利島南端。一個風雪的夜晚,斯巴達克率領起義軍突破了克拉蘇防線,準備由東海岸布倫迪辛港渡海去希臘。這時,起義軍又發生分裂,一部分人脫離了主力隊伍后被克拉蘇消滅了。當斯巴達克率軍向渡海的港口進發時,一支羅馬軍隊正在這里登陸;得到增援的克拉蘇的軍隊緊追而來。斯巴達克意識到大勢已去,只有最后決一死戰。公元前71年春,在阿普利亞境內與羅馬軍發生會戰。起義軍英勇戰斗,浴血奮戰,紛紛倒在為爭取自由的戰場上;斯巴達克視死如歸,身受重傷后,手持盾牌曲膝同敵人戰斗,最后壯烈犧牲。斯巴達克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它對羅馬奴隸制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不僅引起奴隸制經濟發展發生重大變化,而且動搖了奴隸主階級的統治秩序,使羅馬的城邦共和制度的矛盾暴露無遺,促使階級斗爭更加激烈,最后終于導致共和制的崩潰。斯巴達克作為奴隸起義的領袖,在斗爭中充分顯示出古代無產階級的英雄本色。馬克思稱頌斯巴達克是“整個古代史中表現最為輝煌的人物”,“具有高貴的品格,為古代無產階級的真正代表。”
上一篇:斯賓諾莎
下一篇:斯托夫人與《湯姆叔叔的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