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生于烏克蘭赫爾松省雅諾夫卡村(今赫爾松州伊凡諾夫卡村)一個猶太血統的富農家庭。1896年畢業于尼古拉耶夫學院。青年時期就開始從事政治活動,1897年組織并領導“南俄工人同盟”,次年被捕,流放西伯利亞。1902年秋從流放地逃往國外,護照署名托洛茨基,從此即沿用此名。1902年10月前往倫敦,應列寧邀請,開始為《火星報》撰稿。1903年出席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討論黨章時支持馬爾托夫立場,成為孟什維克。1905年2月回國,參加俄國革命,12月任彼得堡工人代表蘇維埃主席,當月被捕,又一次被流放西伯利亞。1907年2月在流放地又逃往國外,同年4月出席在倫敦召開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五次代表會,持“中派”立場。1912年8月同孟什維克取消派等在維也納結成“八月聯盟”,反對布爾什維克黨和列寧。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曾旅居瑞士、法國,后被法國驅逐,到紐約。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推翻沙皇后,托洛茨基5月回到彼得格勒,參加區聯派,即“統一社會民主主義者區聯組織”(中派主義組織),8月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第六次代表大會上,與區聯派一起加入布爾什維克,并當選為中央委員,9月當選為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蘇維埃主席,10月當選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中央政治局委員。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后,先后擔任外交人民委員(外交部長)、陸軍和海軍部人民委員(國防部長)、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委員等職務。1917年12月擔任與德國議和的蘇俄代表團首席代表,1918年初,拒絕在《布列斯特約》上簽字,主張不戰不和。1920年11月向中央全會提出《工會及其今后任務》提綱初稿,以工會問題挑起同黨中央的斗爭,并反對列寧提出的新經濟政策。1923年10月致信黨中央,攻擊黨的機關干部和黨內民主制度,后來又發表《四十六名反對派分子的聲明書》,要求撤換黨的領導,改變黨的路線。在1924年1月和5月舉行的俄共(布)第十三次代表會議和代表大會上受到批判。同年9月又發表《論列寧》、《十月的教訓》,反對黨中央,把列寧描繪成中國封建式的“官僚”,“布朗基主義者”,同時吹捧自己是“十月起義的中心人物”。俄共(布)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監察委員會聯席全會對其提出最嚴厲的警告,并通過了《關于托洛茨基的言論的決議》;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團也通過相應的決議,解除其陸海軍人民委員和軍事委員會主席的職務。1925年12月,聯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會制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路線,托洛茨基卻鼓吹“世界分工”論,與社會主義工業化路線相對抗。1926年夏與季諾維也夫等人聯合,發表《十三人宣言》。同年10月聯共(布)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監察委員會聯席全會決定撤銷其政治局職務。1927年1月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第八次全會決定撤銷其執行委員職務。其后,托洛茨基又提出《八十三人政綱》、《反對派政綱》等反黨綱領,攻擊列寧的社會主義可以首先在一國勝利的理論。同年11月聯共(布)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監察委員會聯席會議決定開除其黨籍。1929年托洛茨基被驅逐出國,流亡到土耳其、法國、挪威等地。1936年12月定居墨西哥。1938年在巴黎組成“第四國際”(又名“世界社會主義革命黨”),發表《資本主義垂死呻吟和第四國際的任務》宣言(簡稱《過渡綱領》)。1940年8月20日在墨西哥遭暗殺身亡。
上一篇:托爾斯泰,列·尼
下一篇:托馬斯·阿奎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