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9 公孫(gōngsūn)
429 公孫(gōng sūn)
【尋根溯源】
公孫復姓主要有兩種來源。一是源自春秋時各國諸侯的后裔。春秋時,各國諸侯不論爵位大小,多喜歡稱公。按照周朝制度,國君一般由嫡長子繼位,即位前稱為世子,其他的兒子便稱為公子,公子的兒子則稱公孫。他們的后代便有不少人便以公孫為姓,因此,公孫并非一族一姓的后人。二是源自黃帝。軒轅黃帝初姓公孫后改為姬姓。黃帝的后裔有以公孫為姓者。
【變遷分布】
早期在今中原廣大地區散播。漢代以后,在河北、陜西形成兩個公孫氏的望族區,以高陽郡(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西北部一帶)、扶風郡(今陜西興平)為郡望。實際上,在遼寧、河北、山東、陜西、甘肅、浙江都有公孫氏名門望族出現。唐宋以后,公孫氏悄然少見,當今的分布情況不詳。
【名人薈萃】
公孫僑:春秋時期鄭國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公孫僑復姓公孫,名僑,字子產,又字子美。鄭國貴族,與孔子同時。他是鄭穆公的孫子,所以人們又稱他為公孫僑、鄭子產。子產具有人本主義的思想,強調人事,但也不否認鬼神。提出“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在子產看來,人道先于天道,天道可以存而不論,人道則不能不察。被清朝的王源推許為“春秋第一人”。
公孫度:東漢末地方割據首領。字升濟,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人。少時隨父避居玄菟,初為玄菟小吏,繼升尚書郎、冀州刺史,后被免官。后董卓任命為遼東太守,羽翼漸豐,自立為遼東侯、平州牧。后被曹操表舉為武威將軍,封永寧鄉侯。建安九年(204)卒,子康嗣位。
公孫瓚:東漢末年群雄之一。遼西令支(今河北遷安)人。東漢末年獻帝年間占據幽州一帶的軍閥。后為袁紹所破。
上一篇:百家姓《申屠(shēntú)》姓起源
下一篇:百家姓《仲孫(zhòngsūn)》姓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