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9月的慕尼黑會議及其協定,是英、法帝國主義勾結德、意,出賣捷克斯洛伐克利益,露骨推行綏靖政策的一個大陰謀,是現代國際關系史最丑惡的一頁。1937年11月5日,希特勒在德國軍政首腦會議上提出:解決德國生存空間的“第一個目標”就是拿下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8年3月德國兼并奧地利后,便把矛頭指向地處歐洲中心、戰略地位重要、物資豐富、軍事工業發達的捷克斯洛伐克。希特勒通過蘇臺德區的日耳曼人黨作為內應,制造事端,煽動自治,提出要將日耳曼人占多數的蘇臺德區從捷克斯洛伐克中分裂出去,從而出現了1938年的“五月危機”。希特勒于5月30日簽發侵捷的“綠色方案”,準備10月1日進軍捷克斯洛伐克。9月12日,希特勒在納粹黨代表大會上揚言要援助蘇臺德日耳曼人,聲稱捷政府若不接受德國的全部要求,馬上就有戰爭的危險。同時,德在捷邊境集結軍隊,指使蘇臺德日耳曼人黨制造騷亂。捷局勢再次緊張,出現了“九月危機”。英、法深怕把自己卷進同德國對抗的戰爭,急于撲滅戰火于未燃。但他們不是去對德國施加壓力,而是適應德國要求,迫捷屈服。9月13日晚,心急如焚的法國總理達拉第急電英國首相張伯倫,摧他火速同希特勒談判。當日半夜,張伯倫向希特勒發出求見急電。希特勒喜出望外,馬上電邀張伯倫來德國會談。9月15日和22日,張伯倫親自出馬,兩次飛往德國會見希特勒,要求德國不要動武。希特勒得寸進尺,已不滿足于蘇臺德區“自治”,而要使整個蘇臺德區歸屬德國,并限期10月1日前解決,還要得到其它操德語的地區。希特勒充分利用張伯倫軟弱可欺的特點,軟硬兼施,一面詭稱“捷克是在歐洲提出的最后一次領土要求”,答應同英國達成廣泛的和平協議,以拉攏張伯倫,一面又表示為蘇臺德區“重返祖國”,不惜一戰,甚至公開威脅說:“如果10月1日蘇臺德區還沒有交給德國,我希特勒就是打進捷克去的第一個士兵”。他還宣布德國軍隊從9月28日下午二時開始實行總動員。在這關鍵時刻,張伯倫全面妥協了。他給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寫信,懇請德國推遲總動員,建議舉行多邊會議和平解決捷危機,并壓捷政府答應希特勒的條件。希特勒抓住時機,答應延遲二十四小時動員軍隊,并電請張伯倫、達拉第、墨索里尼29日到慕尼黑開會。張伯倫欣喜若狂,在綏靖主義者狂熱的歡呼聲中,第三次飛往德國,以完成所謂“締造歐洲和平”,實為出賣捷克斯洛伐克的“神圣”使命。
1938年9月29日,英、法、德、意四國政府首腦張伯倫、達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在德國南部的慕尼黑舉行會議。慕尼黑會議討論了名為墨索里尼提出、實為德國草擬的方案,很快達成一致意見,于半夜(實為9月30日凌晨1時)簽訂了《慕尼黑協定》。慕尼黑協定共八條,主要內容是:將蘇臺德區割讓給德國,捷于10月1日至10日從上述領土撤退完畢,捷不得破壞任何設施和建筑物,德軍將分段占領德意志人占多數的領土,捷政府釋放所有被監禁的蘇臺德區政治犯,附件規定英、法將保障捷新國界不受無端侵犯,在捷境內波蘭和匈牙利少數民族領土問題解決后,德、意也對捷提供安全保證。會議結束后,張伯倫和達拉第才向排斥在會外的兩名捷代表宣布協定內容,同時德駐捷使館代辦把慕尼黑協定文本交給捷外長。30日上午,捷政府被迫接受慕尼黑協定。慕尼黑協定簽字后幾個小時,張伯倫又迫不及待地同希特勒單獨會談,根據英國建議的草案,簽訂了關于英德互不侵犯的聯合聲明,表示“協商”解決兩國關系問題,以“促進維持歐洲和平”。不久,希特勒又開出一張空頭支票,于12月6日同法國發表德法聲明,宣稱兩國邊界永不變更,保證兩國睦鄰關系。慕尼黑協定是英、法和德、意法西斯直接勾結的可恥產物,是帝國主義大國推行強權政治、出賣小國利益的卑劣典型,也是英、法推行禍水東引的反蘇政策的表現,因而是帝國主義綏靖政策的頂峰。綏靖主義分子鼓吹慕尼黑的妥協,“拯救了歐洲和平”,實際是自欺欺人的謊言。英、法拋棄了捷克斯洛伐克,也失去了歐洲各國的信任,而得到的只是希特勒根本不想兌現的一紙空文。希特勒卻得到了他所需要的一切,從而加強了自己的地位,加快了準備戰爭的步伐。慕尼黑協定墨跡未干,希特勒于1939年3月吞并整個捷克斯洛伐克,又把侵略矛頭指向波蘭,戰爭危險日益嚴重。實踐證明,慕尼黑的道路根本不是通往和平的道路,相反它恰好是通往戰爭的道路。
上一篇:慎言
下一篇: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