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著名政治活動家,國民黨左派。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愷。廣東惠陽人。1877年4月23日生于美國舊金山華僑商人之家。少年時代在美國讀書。1893年回國。1902年赴日本留學,先后入早稻田大學經濟預科、中央大學政治經濟科。在此準備了他后來作財政工作的知識。1903年開始參加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斗爭。1905年加入同盟會,任同盟會總部外務部干事,并先后回天津、吉林從事革命活動。同年被選為中國留學生會會長。辛亥革命后,參與南北議和。1912年12月20日任廣東省財政司長。參加反袁二次革命,失敗后隨孫中山赴日本。1914年孫中山組建中華革命黨,任黨的財政部副部長,追隨孫中山從事反袁、護法斗爭,籌措經費和組織革命力量。1918年底,護法失敗,隨孫中山到上海,1919年同朱執信創辦《建設》雜志。1921年在廣州任中華民國正式政府財政部次長、廣東省財政廳長,積極籌集軍費支持北伐。1922年6月,陳炯明叛變,廖仲愷以孫中山的“荷包”被陳囚禁,經夫人何香凝營救脫險赴滬。孫中山改組國民黨,得到廖仲愷的得力支持與協助。1922年8月,列寧派越飛以蘇俄代表身份來華與孫中山談判,因敵特監視,改由廖仲愷代表孫中山同越飛赴日本熱海會談,在此基礎上產生了孫文越飛宣言。這次會談使廖仲愷對蘇聯有所了解,對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有一些新的認識。1923年春孫中山回廣州就任大元帥,廖先后任大元帥府財政部長和廣東省長。10月19日任國民黨改組委員,根據孫中山的要求,負責國民黨全面改組工作。1924年1月,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常務委員、政治委員會委員。會后除擔任廣東省省長、大元帥府(后改為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國民政府委員外,先后兼任國民黨中央工人部長、農民部長、黃埔軍校黨代表、軍需總監等,工作異常繁忙。廖仲愷長期作為孫中山的親密戰友和最得力的助手,輔助孫中山進行革命斗爭,尤其在財政上,由于他的英明籌措,革命經費不曾發生重大困難。廖仲愷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熱情支持者和忠實實踐者,對于國民黨內反對三大革命政策的言行概不容忍遷就。孫中山逝世后,廖仲愷一如既往,成為孫中山事業堅定的繼承人,而且威望高于其他國民黨元老,故為右派分子所難容。1925年8月20日被右派支使的暴徒暗殺。
廖仲愷早年為宣傳三民主義曾譯亨利·喬治著《進步與貧乏》、威爾科克斯著《全民政治》等書,第一次把“全民政治”一詞引進中國。他在《建設》、《星期評論》、《民國日報》等報刊上發表許多文章,闡述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1924年以后,他以極鮮明的立場擁護新三民主義,在他的著述、講演中堅定地認為國民革命運動必須打倒軍閥官僚及一切反動力量,必須抵抗帝國主義,而三大政策則是這個革命中必不可少的政策。他以對工農的態度為劃分革命與反革命的標準。不論從理論上對工農的認識還是從實際斗爭中對工農運動的支持,廖仲愷在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中都是突出的。《廖仲愷集》已于1963年由中華書局出版。廖仲愷生平見何香凝《回憶孫中山和廖仲愷》。
上一篇:廊坊之戰
下一篇:建安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