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萊希特,貝(1898—1956)是德國現代著名戲劇家和詩人。一八九八年二月十日出生于一個富裕市民家庭。大學先學哲學,后改修醫學。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做過看護兵,并在士兵中進行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的宣傳,深得士兵愛戴。“十一月革命”爆發后,被推舉為士兵委員會委員。革命失敗后,感觸很深,寫《夜半歌聲》(1919)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思想。該劇演出收到良好的效果,獲“克萊斯特獎金”從此引起戲劇界重視。后被兒童劇院聘為藝術顧問。一九二六年,布萊希特開始研究馬克思的《資本論》,立志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指導自己的創作。納粹上臺后,流亡國外,先去巴黎,后輾轉于丹麥、瑞典、芬蘭,一九四一年取道蘇聯去美國。二次大戰后,因美國統治階級推行麥卡西主義而復返歐洲,在瑞士短居后,于一九四八年秋回柏林,直至一九五六年八月十四日逝世。布萊希特的早期劇作《人就是人》(1926)、《三分錢歌劇》(1928)等是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剖析社會問題的藝術嘗試,一定程度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二十年代,布萊希特開始戲劇改革理論探索和實驗。他創立著名的“敘事劇”理論,提出并運用“間離效果”的表演方法,主張演員與角色、觀眾和舞臺應保持一定的距離。這一理論和方法突出了理性和創造性想象在演員演出和觀眾欣賞中的作用,便于培養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布萊希特的戲劇改革理論和方法,在他的許多劇作中得到了成功的運用。布萊希特的敘事劇按體裁可分為三種,即“教育劇”、“寓意劇”和“歷史劇”。這些劇作中有代表性的有:《四川好人》(1940),敘述中國四川省一個好人為善而不得好的故事,表現人的善良性格和行為不能見容于人剝削人的社會制度這樣一個普遍性的主題。《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1939),通過三十年代中一個綽號大膽媽媽的隨軍女商販的悲劇遭遇,說明想在戰爭中撈取利益的人,必然毀于戰爭。《加里略傳》(1947),改寫前,表現科學與愚昧、真理與謬誤的斗爭;改寫后突出了加里略從事科學研究的盲目性和屈服于反動勢力的弱點,表現科學家的社會責任感的主題。《高加索灰闌記》(1945)取材于中國元雜劇《包待制智勘灰闌記》。中心情節是兩個母親爭奪一個孩子。在非常時期偶然上任斷案的法官發現,法律應該判決的不是哪個母親有權領回孩子,而是孩子有權選擇一個更好的母親。在兩位母親各陳其理爭執不下的時候,法官通過察顏觀色,審情度勢,終于辨明真偽,把孩子判給真正的母親。布萊希特是現代戲劇理論大師之一。他的理論和創作遺產對二十世紀歐洲和世界戲劇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上一篇:布瓦洛與《詩的藝術》
下一篇:布魯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