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齊馬特”在土耳其歷史上被稱之為仁政改革,就其內容來說都屬資產階級要求,因此在土耳其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是西亞的一個大國。自奧斯曼素丹(舊譯蘇丹)在1288年建國以后,傳至蘇立曼大帝共經十代,是土耳其帝國的極盛時期。從十七世紀起,土耳其帝國開始衰落,帝國境內各民族紛紛舉行起義。列強為瓜分帝國遺產所導致的“東方問題”日趨尖銳化,土耳其帝國面臨著土崩瓦解。在這種情形下,帝國統治集團中產生了以改革求生存的主張。十九世紀以前,素丹改革主要放在軍事方面,認為只要引進西方先進軍事技術,帝國就能所向無敵。十九世紀以后,素丹對改革的注意力逐漸轉向國家體制方面。1808-1839年是馬哈茂德二世統治時期。為了適應國內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和新興地主階級的要求,他廢除了過時的軍事采邑制,仿照歐洲各國政府體制,設立了外交部、內務部、財政部,宰相名稱也一度改為總理大臣,建立郵政制度,開辦軍事院校,發行官方報紙——《時務報》,設立農業、工業、商業委員會等。馬哈茂德二世改革是“坦齊馬特”的前奏。1839年6月,土耳其在對埃及戰爭中慘遭大敗。不久,馬哈茂德二世又病逝。年僅六歲的新素丹阿卜杜麥齊德(1839-1861),不得不接受一些受過歐式教育的新知識分子的建議,決心進行大規模改革。前駐英大使、現掌管最高司法委員會的拉施特帕夏(1800-1858)被任命為改革方案的主要起草人。1839年11月3日,帝國政府在首都托普卡珀皇宮內的玫瑰園廣場上舉行盛大集會,帝國官員、各界名流、外國使節都應邀出席。拉施特宣讀了改革詔令,素丹批準執行,揭開了坦齊馬特的序幕。這次改革主要內容有:保證生命、財產安全,保障人的榮譽和尊嚴;每個臣民都要依據財產課以賦稅;實行新征兵方法,定服役時間為四至五年;帝國臣民不分信仰、教派一律平等;廢止沒收財產的做法。這些內容反映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促進了土耳其帝國從封建社會向近代資本主義社會過渡。但當時國內外反改革力量相當強大,許多改革措施沒有得到貫徹執行。1841年,保守派借口“褻瀆神靈”把拉施特趕出政府。此后,土耳其國內政治、經濟形勢日趨惡化,民族危機日益加深。1856年雖然又頒布了一次改革詔令,但已無法挽救帝國頹勢,歐洲列強都來瓜分土耳其領土了。
上一篇:土耳其1919-1923年資產階級革命
下一篇: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