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統(tǒng)治者,為了緩和階級矛盾,維護(hù)封建統(tǒng)治秩序,鞏固政權(quán),十分重視編制法典。唐高祖武德七年(624)頒布《武德律》,其篇目和荊名,與隋《開皇律》略同,但刪除苛煩條款五十三條。唐太宗認(rèn)為此律還不夠刑寬法簡,乃命房玄齡、長孫無忌等重新修訂,于貞觀十一年(637)頒行《貞觀律》五百條,比前律有較大修改。永徽二年(651),唐高宗又命長孫無忌等稍加修改,頒布了《永徽律》。為了統(tǒng)一解釋律文,長孫無忌奉命主撰《律疏》三十卷,逐條注解律文,有法律效力,永徽四年頒行天下。到宋代改稱《唐律疏議》。它全文照錄的《永徽律》,通常被人們稱為《唐律》,共五百零二條,分為名例、衛(wèi)禁、職制、戶婚、廄庫、擅興、賊盜、斗訟、詐偽、雜、捕亡、斷獄等十二章,刑分五種、二十等:一為笞刑,從十到五十分五等;二為杖刑,從六十到一百分五等;三為徒刑,從一年到三年分五等;四為流刑,從二千里到三千里分三等;五為死刑,分絞、斬二等。和隋《開皇律》相比,共廢除死刑一百六十三條,其中減為流刑九十二條,減為徒刑七十一條,也減少了肉刑,可謂寬平之法。但《唐律》同樣是維護(hù)封建統(tǒng)治的法律,它明確規(guī)定:犯“十惡”者一律處死;一人犯法,親族受刑;一家犯法,鄰里連坐。“十惡”,指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nèi)亂,這主要是針對勞動人民的。而統(tǒng)治階級在法律上卻享有特權(quán),明文規(guī)定在“八議”(議親、議故、議賢、議能、議功、議貴、議勤、議賓)的皇親、官僚,犯法后可從輕議罪;九品以上官吏,犯“十惡”以外之罪,可以用銅贖罪。《唐律》,是我國封建社會保存下來的最早的、最完整的一部重要法典,以后各朝的法律,皆以《唐律》為依據(jù)修訂而成。關(guān)于《唐律》的全文,載于《四庫全書》本《唐律疏議》中,另有楊廷福的論文《唐朝的法律》(《文史知識》1983年第五期)可參閱。
上一篇:唐宋派
下一篇:唐玄宗與“開元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