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設立的最高咨詢機關。1938年7月設立,1948年3月正式宣布撤銷,為時十載,歷四屆,開大會13次。國民參政會的領導體制,初為議長制,汪精衛、蔣介石先后任議長;后改為主席團制,蔣介石、王世杰、王寵惠等曾任主席團主席。國民參政員由國民黨“遴選”、實際是“聘請”。其中包括各黨派、各地區的代表。但《國民參政會組織條例》中無黨派名額的規定,共產黨和中間黨派的名額被列在“文化團體”、“經濟團體”項內,表示國民黨不承認黨派的代表。國民黨員及其追隨者在參政員中占多數。1941年皖南事變后,共產黨參政員和部分中間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參政員,為抗議國民黨的獨裁、高壓政策,多次拒絕出席國民參政會。后期,國民參政會為國民黨及其追隨者所獨占。
國民參政會的職權為:決議權、建議權、聽取報告及詢問權、調查權、國家預算初審權五項。但通過的的各案僅供國民政府參考,對當局施政方針、內外政策無法紀上的約束力;不見實效。
國民參政會上經常充滿民主與獨裁、抗日與妥協、進步與倒退的斗爭。第一屆國民參政會圍繞著抗日、民主、民生等項重大問題展開討論,提案較多地反映了民意。第二屆及其后的國民參政會,民主與向上精神受到壓抑,并一步步變成國民黨的御用工具;會上只有少量由堅持愛國民主立場的參政員提出的提案體現人民的呼聲。總之,國民參政會在一定時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意。還起了暴露國民黨獨裁統治、教育與團結各種革命力量、發動國統區愛國民主運動的作用。詳見《史學集刊》1984年第3期載《國民參政會述略》一文。
上一篇:國民黨
下一篇:國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