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新風 【本書體例】
吳曾
吳曾(生卒年不詳),字虎臣,崇仁(今屬江西)人。宋高宗時任工部郎中,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州。致仕卒。政治上曾獻媚于秦檜。有《能改齋漫錄》,今本十八卷,以考訂唐宋詩文典故和作品本事為主,兼載當時史事,解析名物制度。
真宗朝,簽書樞密院馬公知節,武人,方直任誠。真宗東封,下至從臣,皆齋戒。至岳下,撫問執政曰:“卿等在路素食不易。”時宰相臣僚有私食驢肉者,馬乃對曰:“亦有打驢子吃底。”及還都,設酺(pú仆)宴。開封府命吏屏出貧子,隔于城外。上御樓,見人物之盛,喜顧宰臣曰:“今都城士女繁富,皆卿等輔佐之力。”馬乃對曰:“貧底總趕在城外。”左右皆失色,真宗以為誠而親之。
(選自《能改齋漫錄》)
宋真宗在位時,主管樞密院事務的是馬知節,他原為武將,品德正直坦率。真宗東行去泰山封禪,祭祀天地。從皇上直到下面隨從的大臣,都沐浴更衣,不食酒肉。到了泰山腳下,皇帝慰問執政大臣道:“你們一路上只吃素食,實在不容易。”當時宰相及僚屬中有人路上私下里偷吃驢肉,馬知節就對皇上說:“也有殺驢子吃肉的。”等返回京都,皇帝特許大設酒宴。開封府衙命令衙役把貧民趕出去,阻擋在城門以外。皇上登上宮苑中的高樓,看見京城中百姓衣著華麗,物品豐盛,欣喜地回身對大臣們說:“現在京城中民眾富庶,都是你們輔佐得力的結果。”馬知節就上前奏道:“貧窮的都趕到城外去了。”旁邊的眾大臣都神色大變,真宗認為馬知節坦誠敢言而更賞識他。
馬知節,字子元,真宗時先后任樞密副使及樞密使,遇事敢言。《馬知節直誠》不足二百字,言簡意賅,對這一歷史人物直言敢諫的品格給予了較為深刻的揭示,堪稱志人小說之精品。
作者吳曾選擇了馬知節的兩次御前對奏來展示人物的“方直任誠”,很符合我們今天所說的“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的理論。作為一名朝中重臣,最能檢驗其品格的恐怕也莫過于此了。
皇帝東封,本是極其莊重嚴肅的事情,所以“下至從臣,皆齋戒”。誰知“宰相臣僚”中竟有耐不住素食之清苦,偷吃驢肉解饞的。真宗不知內情,還以“卿等在路素食不易”相撫慰,這句話本身已足令偷食驢肉者心虛了,偏偏馬知節又來了句“亦有打驢子吃底”,揭穿了他們的隱私。不難想像,此言一出,令眾大臣何等尷尬難堪!
偷食驢肉畢竟只是生活小節,雖然聽起來有傷大雅,但也無礙大局。所以真宗也似乎并不認真追究。還都后,又“設酺宴”以示犒勞。為了取悅皇上,“開封府命吏屏出貧子,隔于城外”,故而真宗看見的是“士女繁富”的景象,欣喜之余,不免說一兩句“皆卿等輔佐之力”的贊賞語,這也正是下屬官吏“屏出貧子”的目的所在。然而這一次又是馬知節戳穿了他們弄虛作假以粉飾太平的鬼把戲,以一句“貧底總趕在城外”使真相大白。此話份量之重,不僅令“左右皆失色”,也暗含了對真宗的提醒與批評,無形之中使皇帝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他既難以收回說出的話語,也無言以對馬知節的真言。好在真宗還算清醒,能“以為誠而親之”,但馬知節的直言也著實令人為之捏把汗了。
綜觀這篇小說,從頭到尾幾乎見不到馬知節有什么動作,對他的直接描寫,僅只有兩句總共14個字的話語:“亦有打驢子吃底”、“貧底總趕在城外”。這兩句話看似樸實無華,卻有“畫龍點睛”之妙,從而使一個正直敢言的官吏形象躍然紙上。
上一篇:馬太守
下一篇:馬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