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末歐洲的一種文藝思潮。流行于法、英、俄等國。唯美主義鼓吹藝術脫離政治,提倡“為藝術而藝術”,否定藝術的功利性和道德原則,單純地追求形式美和藝術技巧。唯美主義的興起是小資產階級對于資產階級功利主義、市儈哲學和庸俗習氣的反叛。從歷史淵源看,它深受十八世紀的康德美學的影響。康德關于區分自由美與附庸美、強調審美活動的獨立性和非功利性、認為“美即快感”的思想觀點,為唯美主義思潮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唯美主義的首倡者是法國的戈蒂葉,他發揮康德的“自由美”的思想,在一八三五年發表的小說《模班小姐》的序言中第一個提出“為藝術而藝術”的口號。戈蒂葉的美學觀點在他的詩集《琺瑯與玉雕》中得到了集中的體現。他把造形美抽象化、絕對化,完全排斥了思想觀點、道德、情感諸因素的重要作用。唯美主義的代表作家是英國的王爾德。王爾德在其代表作——小說《道林·格雷的肖像》的序言和悲劇《莎樂美》中,系統地表述了“為藝術而藝術”的唯美主義觀點。他顛倒藝術與社會生活的關系,認為不是藝術反映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藝術。藝術毫無用處,無所謂道德與不道德。他認為藝術本身就是目的,思想、善惡概念等不過是藝術家使用的工具和材料。王爾德的唯美主義理論,固然主觀上有反對藝術為金錢服務的意圖,但是他同時也反對藝術為任何目的服務,這在客觀上必然走到與無產階級及其革命思想相敵對的地步。唯美主義推崇形式,有時從怪誕、丑惡、乖戾、反常的現象中挖掘美,因而有開拓藝術美的領域、擴大藝術表現的范圍和能力的作用。但總的說來,它表現了一種沒落的藝術傾向,成為世紀末頹廢主義文藝的一個組成部分。唯美主義后來經英國的佩特在理論上加以系統化。作為一種運動唯美主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解體。但是,作為一種文學傾向,卻并來完全消失,從本世紀初葉以來,對于許多反理性的現代主義文學流派發生了程度不同的影響。
上一篇:唯物辯證法論戰
下一篇:唯識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