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嘉靖、隆慶年間興起的一個散文流派。其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順之、歸有光、茅坤。在前后七子復古之風盛行之際,他們是作為前后七子的反對派而出現的,因為他們繼承了南宋以來推崇韓柳歐曾王蘇古文的傳統,自覺地提倡唐宋古文,因而被稱為“唐宋派”。他們的文學主張,一是推崇唐宋古文,主張作文要學習唐宋的法度,要“文從字順”;二是認為作文要直抒胸臆,有自己的特色,反對因循模擬,堆砌文字;三是批判了前后七子的一味擬古。王慎中(1509-1559)字道思,號南江,別號遵巖居士,晉江(今福建泉州)人。他早年曾受前后七子的影響,28歲以后始悟到秦漢文學與唐宋文學的淵源,認為宋代諸名家的文章,都是繼承了“六經”、兩漢的遺風的。特別推崇曾鞏的文章“能道其中所欲言”,即善于表達作者的內心思想感情。這就表現了前后七子的根本區別。唐順之(1507-1560)字應德,武進(今江蘇常州)人。他在理論上深受王慎中的影響,主張寫文章應符合唐宋的“開闔首尾經緯錯綜之法”,并且主張寫文章要“直據胸臆,信手寫出”,要有創見,不落俗套。而文章的內容卻要求要闡發理學教義,有補于社會教化。茅坤(1512-1601)字順甫,號鹿門,歸安(今浙江吳興)人。他則受唐順之的影響很深,進一步肯定了唐宋散文。他認為一切自然、人事反映在文章中,須“心物完全相印”,才能生動感人。他認為作家能夠體察物情,才能寫出好文章。他通過《唐宋八大家文鈔》的選評,也更明確地表示了他對唐宋八大家文章的肯定和提倡。歸有光(1506-1571)字熙甫,昆山(今江蘇昆山)人,人稱震川先生,是唐宋派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作家。他強烈反對當時后七子的擬古之風,對當時的文壇盟主王世貞,他“力相排抵,目為庸妄巨子”。他認為宋元諸名家之作,其筆力足以追數千載之上,與他們相對抗,就象蚍蜉撼大樹,只能落個可悲的下場。他諷刺擬古主義者“頗好剪紙染采之花,遂不知復有樹上天生花也”。他的散文作品也有自己的特點:樸素簡潔,筆觸細致,善于以清淡之筆寫生活瑣事,感情真摯,讀來親切感人。他的代表作《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項脊軒志》等,都表現了這樣的特色,深為世人所推重。唐宋派在反對前后七子的復古、擬古斗爭中,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他們的主張離不開道學家的立場,理論和創作又多偏重于散文,而前后七子卻大都享有詩名,所以他們的斗爭就顯得缺乏力量。
上一篇:唐代長安城
下一篇:唐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