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集
“總集”是指將多人多家詩文作品編輯在一起的合集。它有別于個人的別集。總集的出現正如《隋書·經籍志》所言:
總集者,以建安之后,辭賦轉繁,眾家之集,日以滋廣。晉代摯虞,苦覽者之勞倦,于是采摘孔翠,芟剪繁蕪,自詩賦下,各為條貫,合而編之,謂為“流別”。是后文集總鈔,作者繼軌,屬辭之士,以為覃奧而取則焉。
這是說總集的編錄,是因為歷代文集多而散亂,為了研讀方便,把多人的詩文匯錄為一集。
文章總集
1.《昭明文選》南朝梁蕭統編
蕭統(501—531),字德施,又字維摩,謚昭明,世稱昭明太子,南蘭陵(今江蘇常熟)人,梁武帝長子,立為太子后,未及即位而卒。
《昭明文選》簡稱《文選》,是我國第一部詩文總集。蕭統做太子時,曾聚集當時的著名文人,如劉孝綽、王筠、殷蕓等,參與編纂,所以《文選》實際是集體眾人的匯編。書中選錄了上至秦、漢,下至齊、梁100位知名作者和少數佚名作者的詩文辭賦700余篇(首),不選經、子,史書中也只選“綜輯辭采”、“錯比文華”的論贊。這說明已初步注意到文學與非文學著作的區別。共20卷,分為賦、詩、騷、詔、冊、令、文、表、啟、箋、書、檄、辭、序、頌、贊、論、箴、銘、誄、哀、符命、史論、史述贊、碑文、墓志、行狀、吊文、祭文等38類。作品的選錄標準是:“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意思是要求文質并重。但在實際遴選時,仍注重作品的辭藻、駢儷,致使楚辭、漢賦、六朝駢文,謝靈運、顏延之的作品選錄較多,而質樸平易如陶淵明等人的作品則選錄較少。
李善注釋的《昭明文選》最為詳細,為60卷。唐開元六年間,又有呂延祚將五臣(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所注《文選》進表呈上,從此又有五臣注《文選》本流傳。后人又將李善注和五臣注合在一起,成為“六臣注”本。
作為“選學”,《文選》曾經盛極一時,在唐朝與《五經》并駕齊驅,成為士子仕途的必修課,宋代民間尚有歌謠:“文選爛、秀才半。”至元、明、清,《文選》的研究也未嘗中斷,即使今天,要研究梁以前的文學,它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資料。
《文選》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是書中入選了一些偽作,如李陵《答蘇武書》和蘇、李的贈答詩,南朝的顏延之已經懷疑,劉知幾、蘇軾則定其為贗品,至近代而成定論;孔安國的《尚書序》同樣也出于晉人的偽造。二是入選的作品是否值得選錄,應該選錄的又是否有所遺漏,后代的學者也是見仁見智,眾說不一。但瑕不掩瑜,《文選》僅僅用三十卷的篇幅,就基本上囊括了先秦至梁代初葉的重要作品,反映了各種文體發展的輪廓,為后人研究這七八百年的文學史保存了珍貴的歷史資料。
2.《文苑英華》宋李昉等編
李昉(925—996),字明遠,深州饒陽(今河北饒陽)人。
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在完成《太平廣記》、《太平御覽》后,宋太宗下令從《太平御覽》纂修班子中抽調李昉、扈蒙、徐鉉、宋白等二十人奉敕編纂《文苑英華》,雍熙三年(986年)十二月完成。全書共1000卷,與《太平御覽》、《太平廣記》、《冊府元龜》,同稱“北宋四大書”。此書上續《文選》,收錄了自南朝梁末至唐五代2200多位作家的作品,近20000余篇,分為賦、詩、歌行、雜文、中書制誥、翰林制誥等39類(如把謚冊、哀冊合并則為38類),每類又按題材分出若干子目,如賦類下分天象、歲時、地、水、帝德、京都等42小類。所收錄的文章數量,唐朝占十分之九,南北朝只占十分之一。
明、清兩代所編的詩文總集,如《古詩紀》、《文紀》、《全唐詩》、《全唐文》等,大都從中取材。
此書因為卷數太多,難以遍檢,因此脫漏、重復、顛倒等錯誤極多。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做過一次刪繁補缺的工作。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由張秉、陳彭年等復校兩次。南渡以后,宋孝宗又令專業人員修訂,但質量還是很差。所以,周必大在告老辭官以后不得不和胡柯、彭叔夏再一次校訂,然后才予以刊行。這次校出的錯誤,在中華書局的影印本中分別用小字夾注或篇末黑底大字的形式逐一進行了標明。現代通行的《文苑英華》即此校訂本。
3.《古文苑》
《古文苑》是一部歷代古詩文總集,唐人舊藏本,編撰者不詳。相傳是北宋時孫洙(1032—1080)在佛寺經龕中所得。全書1000卷,現僅存殘本,收錄文章上繼《文選》,起自梁朝,下訖晚唐五代,選錄作家2000余人,作品近20000篇,皆為史傳與《文選》所未選錄過的詩文。按文體分賦、詩,收錄的多數作品是當時流傳的詩文集抄本,其中唐人作品約占十分之九,南北朝時期的作品十分之一。
《古文苑》收錄的作品中保存了許多具有神話色彩的素材和片段,大致可分為神祇、神居、神物和神話事件4大類。作為特殊的文學形式,這些作品具有較大的神話文獻價值,藝術表現上別具一格,主要是運用一些神話原型,將神話傳說作為知識素養融進了創作之中,反映出中古時期的人們情系大地、樂生拒死、歸依美善的神話思想。
南宋年間,韓元吉加以整理,分為9卷。后來章樵又加以增訂并注釋,重分為21卷。收錄周代至南朝齊代詩文260篇,分為文、賦、歌曲、詩、敕、啟、書、對、狀、頌、述、贊、銘、箴、雜文、記、碑、誄、雜賦19類。編錄雖然較為粗糙,但唐以前的一些文章,正是因為此書才得以流傳。
4.《唐文粹》宋姚鉉編
姚鉉(968—1020),字寶臣,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
《唐文粹》是北宋初年姚鉉從《文苑英華》中選錄唐人作品,編纂而成的一部唐代文學總集,共100卷,收唐代詩文2067篇,其中詩961首。
《唐文粹》以古體詩為主,不收近體和五、七言律詩,文、賦只取古體,而不錄駢偶,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言:“以古雅為命,不以雕篆為工,故侈言蔓辭,率皆不取。”選文以匡扶五代以來的文學弊端為標準,這與宋初古文運動先驅穆修、柳開相呼應。根據這個選錄標準,它保存了唐代許多優秀文學作品。對宋、元、明、清影響極大。
此書的缺點也顯而易見,如體例上分類過于繁瑣(分十六大類,類中又細分子目)、文字上任意刪改等。
5.《宋文鑒》宋呂祖謙編
呂祖謙(1137—1181),字伯恭,婺州(今浙江金華)人。深究經史,文詞弘大恣肆,凌厲空前。
《宋文鑒》原名《皇朝文鑒》,系呂祖謙奉宋孝宗之命編選的北宋詩文總集,共150卷。全書仿照《文選》體例,分賦、詩、詔、奏疏、碑文、墓志等61類,共選錄了200多位作者的詩文2500余篇。呂祖謙奉行“文以致道,必切于世”的指導思想,以合乎義理為編選尺度,所選詩文,只考慮作者的賢德和所述義理,因此忽視了作品的藝術性。
盡管如此,但宋代詩文沒有一部如《全唐文》、《全唐詩》那樣匯集完整的總集,所以,《宋文鑒》就成了研究宋代詩文不可缺少的文獻。
6.《元文類》元蘇天爵編
蘇天爵(1294—1352),字伯修,真定(河北正定)人。《元文類》原名《國朝文類》,共70卷,目錄3卷,細目43類,共收錄元初期至元仁宗時期約80年間詩、文800余篇。
作為史官,蘇天爵關注本朝史事,曾預修武宗、文宗實錄,編輯該書也從留存史事著眼,“以載事為首,文章次之”。收錄文章的標準:“所取者,必其有系于政治,有補于世教,或取其雅制之足以范俗,或取其論述之足以輔翼史氏,凡非此者,雖好弗取也。”(陳旅《元文類·序》)元朝官方稱該書“雖文字固富于網羅,而去取多關于政治”,把它與姚鉉《唐文粹》、呂祖謙《宋文鑒》并稱為“三大傳”。
7.《古文觀止》清吳乘權、吳大職編
吳乘權,字楚材,吳大職,字調侯,皆為浙江山陰(今紹興)人。二人系叔侄。吳乘權一生研習古文,好讀經史,終生以授館為業。吳大職也是酷嗜“古學”,他一生的主要經歷,也是同叔父一道在家鄉教書。《古文觀止》起初只是為給童子講授古文所編的講義,后來逐年講授,講義越編越精,見解也越來越深,這樣才“輯平日之所課業者若干首”為一書。
“觀止”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吳季札)見舞韶箭者曰:‘觀止矣’。”意思是所選文章皆盡善盡美。《古文觀止》所收散文上自東周,下迄明末,共選輯文章220篇,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發展的大致輪廓和主要面貌,除少數駢文辭賦,大部分是散文。與《文選》以來的古文選本相比,包括的時間既長,卷帙又十分精簡,而且文章的體裁多樣,較少派別的偏見,可謂廣收博采,繁簡適中。體例是以時代為經,作家為緯,改變了按文體分類的傳統方法,既能縱觀古文發展的源流,又能分析各個作家的不同風格。所選文章體裁、風格多樣,大部分是語言精煉、短小精悍、便于傳誦的佳作,并且思想性藝術性都比較高。每篇文章都進行了簡明的注釋與評論,這對幫助讀者理解文意,掌握行文章法非常有益。所以此書至今仍然廣為流行。
8.《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清嚴可均編
嚴可均(1762—1843),字景文,號鐵橋,清浙江烏程(今浙江湖州)人,嘉慶年間舉人,曾任嚴州建德縣教諭。好藏書,精于金石、小學、考據。著有《說文校議》、《說文聲類》、《鐵橋漫稿》等書。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共741卷。花費27年完成,此書起自上古,下迄于隋,共收錄唐以前作者3497人,全書載文不載詩,按朝代先后排序,共分15集:《全上古三代文》、《全秦文》、《全漢文》、《全后漢文》、《全三國文》、《全晉文》、《全宋文》、《全齊文》、《全梁文》、《全陳文》、《全后魏文》、《全北齊文》、《全后周文》、《全隋文》、《先唐文》。每集的作者,又分帝、后、宗室諸王、群雄、諸臣、宦官、列女、闕名、外國、釋氏、仙道、鬼神等。絕大多數作者前有小傳,是迄今收錄唐以前文章最全的一部總集,同時也是涵蓋時間最長的一部文學總集,對唐以前歷史、文學、宗教、語言等的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
該書編撰完成后,因卷帙浩繁,加之不少謬誤,一直未刊行。張之洞主政廣東期間,設廣雅書局,命王毓藻主持刊刻,經過八年八次校讎,于光緒十八年(1893年)初刊于廣州,1929年丁福保影印出版。
9.《古文辭類纂》清姚鼐編
姚鼐生平見別集《惜抱軒詩文集》。
《古文辭類纂》是代表“桐城派”散文觀點的一部文章選集,共75卷,選錄了戰國至清代的13類古文約700篇,依文體分為論辯、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志、雜記、箴銘、頌贊、辭賦、哀祭等。所選作品主要以《戰國策》、《史記》,以及兩漢散文家、唐宋八大家、明歸有光、清方苞、清劉大櫆等的文章為主。至于先秦《左傳》、《國語》、《孟子》、《莊子》等名篇,以及南宋、元、明中期作家都未入選,漢魏六朝駢文更是不選。所選文章,考核、審校較詳,書首有序目,簡略論述各類文體的特點、源流及其義例。
《古文辭類纂》初稿完成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到嘉慶時姚鼐門人康紹鋪才在廣東刊刻,附有姚鼐的評語及圈點。道光時吳啟昌、光緒時李承淵又重刻姚鼐晚年的定本。吳刻刪去圈點,李刻再行恢復。
吳孟復、蔣立甫的《古文辭類纂評注》,1995年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
10.《唐宋文舉要》民國高步瀛編
高步瀛(1873—1940),字閬仙,霸縣(今河北霸州)人。
《唐宋文舉要》分甲乙二編:甲編收錄散文,8卷,前五卷選唐文100篇,計26家,后三卷選宋文78篇,計14家,合計178篇,其中唐宋八大家就占了133篇;乙編是駢文,4卷,前三卷選唐文46篇,29家,后一卷選宋文24篇,計20家。
選文基本上是按照“桐城派”以及“備學者習肄”(甲編《序》)的原則,每編之前有總序,簡述唐宋兩代散文和駢文的基本情況。但也有所突破,駢散并錄。大多以“唐宋八大家”作品為主,且各種風格都有兼顧。從所選文章可以看出唐宋古文運動的發展脈絡。本書注釋詳博嚴謹,對引文及舊注中的錯誤,也有所考訂;多征引原典,注明出處,而且有編者精準的判斷、審訂,便于初學和研究者閱讀。
此書的不足之處在于注釋考訂偏于煩瑣,評論也有時過于注重形式。
上一篇:戲曲評論
下一篇:國學及其內涵緒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