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漢代著名辭賦家,字長卿,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市)人。他年輕時喜好讀書舞劍,漢景帝時為武騎常侍,后稱病免官,為梁孝王門客,與鄒陽、枚乘等同游,此時作《子虛賦》。梁孝王死后,司馬相如在歸蜀途中經臨邛,得與卓王孫之女卓文君相識,一見鐘情,遂攜卓文君私奔歸蜀郡成都。因家境貧寒,生計艱難,便又同卓文君一起回臨邛,以賣酒為生,“令文君當爐(護),相如身自著犢鼻裈,與保傭雜作,滌器于市中”。漢武帝繼位后,讀了他的《子虛賦》大為贊賞,感嘆道:“朕不得與此人同時哉!”于是有人即薦司馬相如,武帝就召見了他。不久司馬相如又寫了《上林賦》,武帝讀后倍加贊賞,拜為郎。從此司馬相如便在宮遷任職,深得武帝信任,又擢為中郎將,奉使去西南,對漢朝與西南少數民族關系的溝通起了積極作用。后因事免官,轉遷為孝文園令,因郁郁不得志,“常疾閑居”一直到死。關于他的作品,《漢書·藝文志》著錄有賦二十九篇。現只存《子虛》、《上林》、《大人》、《長門》、《美人》及《哀二世》等六篇賦。司馬相如另有《論巴蜀檄》、《難蜀父老》和《封禪文》等散文,文中亦多用賓主答問和排偶句式,頗有辭賦氣味。
《子虛賦》和《上林賦》是司馬相如的代表作品。雖然不是一時之作,但內容上前后銜接,所以《史記》把它們看作為一篇。《子虛賦》內容是假托楚國有一位子虛先生,在齊國的烏有先生面前夸耀楚云夢澤之大及楚王田獵的壯觀場面。烏有先生因批評子虛先生“不稱楚王之厚德,而盛推云夢以為高;奢言淫樂而顯侈靡”。但這位烏有先生卻把齊國的土地之廣,物產之多夸耀一番。《上林賦》又虛擬了一位亡是公,寫他聽了子虛和烏有的對話后,又大肆鋪陳了漢朝天子上林苑的壯觀景象和天子田獵時的盛大場面,用以壓倒齊楚,表明諸侯的事是無法與天子相比的。而賦的最后則以天子幡然悔悟,“乃解酒罷獵”,去奢從儉作結。統觀全篇,作者似乎意在諷諫統治者不可奢靡過分,但文中卻以大量篇幅描寫和渲染貴族宮苑之華麗和宴獵之繁奢,這就直接迎合了最高統治者的夸耀權富、好大喜功的心理。這種描寫正如揚雄在論賦時所批評的那樣:“靡麗之賦,勸百諷一,猶騁鄭衛之聲,曲終而奏雅。”在藝術上,這兩篇作品典型的顯示了漢賦的鋪排華艷的特色。這兩部作品結構宏大,描寫場面雄偉壯觀,詞匯豐富,文采華茂,表現了作者駕馭語言文字的高超能力。但同時也因為過于夸飾堆砌,故意顯奇炫博,結果使文章語言累贅,內容淺薄。這正是他那“合綦組以成文,列錦繡以為質”,“囊括宇宙,總攬人物”作賦主張的寫作實踐。司馬相如在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子虛》《上林》二賦是漢賦成熟的標志,后人多模仿他的作品寫賦,卻無人超過他。魯迅也曾高度評價司馬相如賦“變體創新”的貢獻。
上一篇:司馬相如
下一篇:司馬遷與《史記》傳記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