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誡懼箴》原文注釋與譯文
人不知懼,惡可有為①?知之為美,莫若去之。非曰童昏②,昧昧勿思③。禍至后懼,是誠不知④。君子之懼,懼乎未始。幾動乎微⑤,事遷乎理⑥。將言以思⑦,將行以止⑧。中決道符⑨,乃順而起。起而獲禍,君子不恥。非道之愆⑩,非中之詭(11)。懼而為懼,雖懼焉如(12)。君子不懼,為懼之初。
【注釋】
①惡(wu):怎么。
②童昏:愚昧無知。
③昧昧:沉思貌。《書·秦誓》:“昧昧我思之。”宋蔡沈《集傳》:“昧昧而思者,深潛而靜思也。”昧昧勿思,即不經過深沉的思考。
④知:通“智”。
⑤幾:事物出現前或變化前的細微跡象。《易·系辭下》:“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
⑥遷:變易。
⑦以:而。
⑧以:而。
⑨道符:道教的符箓。符,道教稱為天神的文字。箓,紀諸天曹佐吏的名字和職責的名冊。道教認為符箓可用于除災治病及役使鬼神。道士作齋醮,符箓并用。
⑩愆(qian):過失。
(11)中:儒家倫理思想。《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指人的情感沒被激發時不喜不怒,無哀無樂,無所偏倚的心境。詭:違背。
(12)焉如:如何。
【譯文】
人不知道畏懼,怎么可以有作為?知道畏懼是好的,不如去掉它。不是說愚昧無知,不深沉思考。禍來了才感到害怕,這實在不明智。君子的畏懼,應該出現在災禍還沒有開始發生的時候。事物的征兆還很微小的時候,辦事就要合乎理。將要說話才思考,將要行動就停止。中間由道教的符箓決定,如果吉祥,便接著去做。做了而獲得災禍,為君子不恥。不是道的錯誤,不是違背了“中”。懼之為懼,雖懼又如何?君子不懼,是懼的開始。
上一篇:《李翱·行己箴》原文注釋與譯文
下一篇:《程通·貞白齋銘》原文注釋與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