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和古羅馬奴隸占有制社會時期的哲學(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5世紀)。古希臘哲學是隨著希臘奴隸占有制社會的確立和發展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公元前2世紀中葉,羅馬帝國征服了希臘,在古希臘哲學的影響下,形成了古羅馬哲學。古希臘羅馬哲學的全部歷史都貫串著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個對立派別的斗爭,這一斗爭歸根到底反映著奴隸主不同階層之間的斗爭。
古希臘奴隸占有制社會的形成和發展時期,主要哲學派別有:米利都學派、愛非斯學派、畢達哥拉斯學派和埃利亞學派。唯物主義派別的主要代表人物:最早一批唯物主義者有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赫拉克利特等。他們大多數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某種確定的物質,泰勒斯認為是水,阿那克西米尼認為是空氣,赫拉克利特認為是火。他們這種關于產生一切物質的統一泉源的素樸唯物主義的觀念,是同“一切都在運動、變化、產生、消滅”的自發辯證法思想結合在一起的。赫拉克利特明白地表述了這種對自然現象極為素樸的辯證法觀點,他認為“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一切皆流,無物常住”。古希臘羅馬唯物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同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聯系著。德謨克利特用原子(物質的不可分割的微粒)的運動、原子的各種結合方式來解釋現實的一切現象,其中包括精神現象。古希臘羅馬哲學中唯心主義最大的代表人物是蘇格拉底和柏拉圖。柏拉圖創立了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和關于理念的學說。他認為理念客觀存在著并構成超感覺的世界,感覺的實物世界僅僅是永恒的理念世界的不完善的摹本。柏拉圖的理念論遭到了亞里士多德的批判。但是,亞里士多德并沒有完全克服柏拉圖的唯心主義,他的學說動搖于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之間。亞里士多德承認物質世界和可感覺的實物的客觀存在,但同時把物質看成是某種消極的東西,認為只有實物的形式才是積極的因素。他提出“沒有質料的形式”是運動的最終原因,即“第一推動力”,從而倒向唯心主義。亞里士多德關于運動形式多樣性的學說、關于可能性和現實性相互關系的論述,對辯證法的發展有積極貢獻。在古希臘和古羅馬奴隸占有制社會發生危機的時期,懷疑主義、折衷主義、斯多葛主義、新畢達哥拉斯主義、新柏拉圖主義等在古希臘羅馬得到廣泛地傳播,成為中世紀占統治地位的宗教神學唯心主義的理論來源。這一時期的唯物主義是以希臘人伊壁鳩魯、羅馬人盧克萊修的學說為代表,他們繼承和發展了德謨克利特的原子唯物主義學說。古希臘羅馬哲學是歐洲哲學思想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它對后來哲學思想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恩格斯指出:“在希臘哲學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種觀點的胚胎、萌芽。”(《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468頁)
上一篇:古希臘神話
下一篇:古文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