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即愛新覺羅·載湉,咸豐帝七弟醇親王奕譞之子。同治帝死,入繼大統,年號光緒,廟號德崇。即位時年僅四歲,由慈禧太后垂簾聽政。1887年親政,但仍由慈禧太后“訓政”。1889年,光緒帝大婚,太后始“撤簾歸政”,實際仍掌握大權。中日甲午戰爭中,光緒激于國難當頭,并想擺脫太后控制,積極主戰,再三指令李鴻章切實調配好各路大軍,“毋致延誤”,但李鴻章恃有慈禧太后為后臺,對上諭置若罔聞,光緒帝雖“殊堪痛恨”,卻莫奈其何。1895年2月威海衛陷落,光緒“聲淚并發”,在議和中堅決反對割讓臺灣,當后黨官僚孫毓汶手捧《馬關條約》文本要光緒帝簽字時,他“繞殿急步約時許,乃頓足流涕,奮筆書之”。康有為發起“公車上書”,提出拒和、遷都、變法主張,之后又第三次上書,痛陳時局,光緒閱后大為感動,確信“非變法不能立國”,決定引康為心腹。要康進呈所著《日本明治變政考》、《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置于案頭,隨時閱覽,更加堅定變法決心。曾對慶親王奕劻表示:“太后若仍不給我事權,我愿退讓此位,不甘作亡國之君”。經此斗爭,得太后傳話“不禁皇上辦事”,于是力排眾議,1898年6月11日下“明定國是”詔,宣布變法。并打破皇帝不召見四品以下小臣的舊例,16日召見康有為,準專折奏事。9月5日破格授予維新派譚嗣同、劉光弟、楊銳、林旭四品卿銜,任軍機章京,參與新政。從6月11日至9月21日,頒布一系列新政詔令。大學士孫家鼐警告他,推行新政將失掉權力,光緒帝慨然回答:“朕但欲救中國,若能有益于國民,則無權何害?”面對頑固派一片反對之聲,光緒帝為維護新政做了力所能及的反抗,革除了阻撓禮部主事王照上書的懷塔布等禮部六堂官,從總理衙門中趕走了阻撓新政的李鴻章。當準備開懋勤殿,選集全國英才數十人,并延聘東西各國政治專家,討論制度時,遭到慈禧太后堅決反對。他感到自己“權力實有不足”,皇位“且不能保”,密詔楊銳,企求既“不拂圣意”又能使“中國轉危為安,化弱為強”。在頑固派政變陰謀面前,9月20日召見袁世凱,為保衛新政做了最后的努力。9月21日政變發生,被慈禧太后幽禁于瀛臺。義和團運動中又被太后挾持到西安,1908年11月14日,先西太后一日死于北京。可參看湯志鈞:《戊戌變法人物傳稿》;孫孝恩:《光緒評傳》;曾永玲:《不甘作亡國之君》,《中國近代愛國者百人傳》。
上一篇:光武帝劉秀
下一篇:克倫威爾,奧列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