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金代文學家。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縣)人。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屬鮮卑族。他的父親元德明以詩知名,老師郝天挺是當時著名的學者。他自幼受到很好的文化教養,8歲能詩。27歲時,蒙古軍南下,他從家鄉流亡到河南。金宣宗興定五年,元好問32歲中進士,曾任南陽、內鄉縣令和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等職。蒙古滅金以后,他拒不出仕,曾被蒙古軍隊羈管于山東聊城,后回鄉從事著述,并致力于金代史料的搜求整理。編纂了《壬辰雜編》和金詩總集《中州集》,輯錄了金詞集《中州樂府》,為保存金代文學、文獻資料做出了重要貢獻。有詩文集《遺山集》。
元好問繼承和發揚了我國古典詩歌的現實主義傳統,反映了金、元之際的社會矛盾和人民苦難,在藝術上也取得了比較突出的成就。他的代表作品多寫于蒙古軍入侵中原和金亡以后,有《岐陽三首》、《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雁門道中書所見》等。《岐陽三首》描寫了金哀宗大正八年(1231)蒙古軍圍攻屠戮岐陽(今陜西鳳翔)的暴行,反映了“百二關河草不橫,十年戎馬暗秦京”的國破家亡的現實。《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表現了詩人對蒙古統治者擄掠人口、搶劫財物、凌辱婦女等罪行的極大憤慨,描寫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雁門道中書所見》猶如詩人代人民而寫的呼吁書,反映了陷入水深火熱之中的北方人民對蒙古統治者的仇視和憤懣情緒。這些頗具紀實性的詩篇反映現實生活的深度和廣度,都是金代其他詩人的作品所不及的。元好問還寫了不少詠物、寫景的詩歌,如《臺山雜詠》、《游黃華山》等,構思奇特,描繪生動。元好問繼承了自建安至李白、杜甫、蘇軾的優良傳統,其詩氣勢豪邁,風格沉郁。
元好問的《論詩絕句三十首》是受杜甫《戲為六絕句》的啟發而寫成的。評論了建安以來的許多詩人,系統地闡述了他的詩歌主張。他反對一味講究聲韻、堆砌辭藻的浮靡華艷的詩風,主張清新、豪健、天然、真淳。這組以詩論詩的絕句,針對詩壇時弊而發,較有現實意義。
元好問也善于寫詞,風格豪放,《水調歌頭·賦三門津》等描寫北國風光的詞寫景如畫,氣勢壯闊,頗得蘇軾豪放詞之旨。他也有風格婉約的詞作,如《摸魚兒》(“問人間情是何物”)借詠殉情的大雁寄寓身世感慨,深沉蘊藉,旨趣含蓄。
元好問還寫過一些散文和短篇小說,但比起他的詩歌來,則影響甚微,不大為人所注目。
上一篇:元四等人和驅口
下一篇:元雜劇的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