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英國懷疑論和不可知論哲學家休謨的主要哲學著作,1748年出版。在寫作本書之前,作者于1739-1740年發表了奠定自己哲學基礎的《人性論》,但沒引起社會的重視。作者吸取了《人性論》敘述不當的教訓,以更加集中和通俗的形式,把《人性論》第一卷改寫成此書。出版后,引起很大反響,成為他最主要的影響最大的哲學著作。
該書共12章,中心是通過對人類理解能力的研究,得出懷疑論和不可知論的結論。
書中認為,人類的理解能力是很薄弱的,理解范圍也是很狹窄的。但是以往哲學認識不到這一問題,常常去討論人類理解能力以外的事情,結果得不到一致的認識,引起了許多無謂的爭論,并由此而形成不同派別。如果哲學家們在人們理解能力和范圍之內來討論問題,就會免除許多煩惱,得到幸福。
那么,人類的理解能力和范圍到底如何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作者批判地吸取了以往哲學,特別是貝克萊的哲學。他認為,感性知覺是人們認識的唯一對象,也是唯一的存在。即使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自身之外,即使我們追蹤我們的想象上至諸天,遠至宇宙的極邊,我們也不會超出自身一步,也不會得到感性知覺之外的其他存在。而人們的感性知覺,作為人們認識的對象,分為兩類,即印象和觀念。所謂印象,是指人們當前的直接的感覺,它包括了所有初次出現于靈魂中的一切感覺、情感和情緒,它強烈、生動,是一切觀念的來源;觀念是對印象的摹本,是印象在記憶和想象中的再現,它微弱、晦澀。在他看來,后者不是對前者的質的飛躍,而是對前者的組合、調換、擴大和縮小。因此,一切哲學命題都應訴之于感覺印象加以評判和決定取舍,凡是不能還原為感覺印象的,都應稱之為“妄語”而加以拋棄。這樣一來,感覺成了知識的唯一的、最終的源泉,它“不能在心和客體之間建立任何直接的關系”,而是隔離意識和外部世界的屏障、墻壁,除它而外,任何東西都不能呈現于人們的心中。這是作者的最基本的觀點。由這一觀點出發,他批判了貝克萊的哲學,認為貝克萊一方面斷言物是“感覺的復合”,感覺之外無物存在,另一方面又肯定感覺是由自我和上帝這樣的精神實體產生的,這是自相矛盾,是不徹底的。他主張,世界上存在的只有感覺,人們不能超出感覺的范圍,感覺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存在,是不可知的。這就既反對了唯物主義反映論,也反對了唯心主義經驗論,在兩者之間采取一條中間路線。
書中還談到了觀念之間的聯系,把相似關系、接近關系、因果關系說成是觀念聯系的三條原則,但卻完全避開了外界事物與觀念之間的聯系。書中還把理性對象分成觀念的關系和實際的事情兩種。認為幾何、代數、三角等數學學科提供的是關于前一種關系的知識,它具有“直覺的確定性或解證的確定性”,即通過直觀和推理就可證明其確定性;物理學等學科提供的是關于后一種關系的知識,它只具有或然性而沒有確定性。為什么沒有確定性呢?作者認為,這種知識是“建立在因果關系上”的,而因果關系是不能被人們直接感知的。作者還用了大量的篇幅論證了關于因果性問題的觀點。作者認為,人們平時之所以說兩件事物之間有因果關系是因為他們感到作為原因的東西具有某種“力量”產生結果;原因和結果之間有“必然的聯系”。作者指出,這種所謂的“力量”和“必然的聯系”是經驗不到的,所以就不能肯定在經驗之外客觀地存在著因果關系,那么,人們的因果觀念從何而來?作者解釋道,這是由于“習慣性的聯想”。即人們看到相似的實例反復出現多次以后,心靈為習慣所影響,于是在某事件發生之后,就期待著繼它之后的另一事件的發生,并把前一事件稱為原因,把后一事件稱為結果。如此說來,客觀上不存在因果性和必然性,吃了面包是否營養身體,太陽明天是否出來,都不是肯定的,人還怎樣生活呢?作者告誡說,客觀上雖然不存在因果性和必然性,但“或然性確定是有的”,人們只要根據經驗,見到事情過去是那樣發生,就可以憑信念相信它以后大概還會那樣發生,并根據發生次數的多少,來判斷“或然性”的大小,人們根據這個判斷來行事,就可以了。因此,作者明確提出:“習慣是人生的偉大指南”。
作者從他的經驗論出發,不僅否認了物質世界及其因果性和必然性,而且也否認了超經驗的精神實體——上帝的存在。作者用了專門的一章,批駁經院哲學關于上帝存在的種種證明,批駁了所謂“神跡”的荒唐說法。他認為,所謂的神跡是違反自然的,是對因果關系的破壞。但他并不完全否認上帝的存在,他主張上帝是我們希望的本原、道德的基礎、社會的柱石,但在理性上是得不到證明的。
作者在書中還專門對懷疑論哲學作了分析。他認為懷疑論有過分的懷疑論和溫和的懷疑論。古希臘皮浪式的懷疑論就是過分的懷疑論,它無益于社會因而不會有長久的影響;而自己的懷疑論“主張把我們的研究限于最適于人類理解這個狹窄官能的那些題目”,是溫和的懷疑論,對社會是有益的,因而能夠長久存在。作者在主觀上反對皮浪式的懷疑論,主張在認識的時候要考慮到理解能力的限度,這是有積極意義的。但他進一步得出感覺之外皆不可知、感覺之外無物存在的結論,則是完全錯誤的。
上一篇: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
下一篇:人類理解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