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統治時期兩大特務系統之一。中央俱樂部成立于1927年。早在北伐戰爭后期,蔣介石為了造成個人系統,委派了各省市黨部負責人,其中一部分不能到職的集中上海。1927年8月蔣介石下野時,把這部分人員交給陳果夫。陳果夫以他們為骨干,用反“中央特別委員會”的名義,組織“中央俱樂部”英譯文簡稱C·C。其主要領導人有戴季陶、丁惟汾、陳果夫等。后戴、丁離上海從事別的工作,CC由陳果夫領導。
CC成立之初,只有三、四十人,后各省市黨部職員加入,成員日增,發展到百數十人。1927年12月蔣介石在南京復職后,CC組織形式不復存在,但作為一種政治勢力,不但存在而且增強。蔣介石兼任中央組織部長,陳果夫副之,負實際責任。1929年陳立夫當上中央執行委員及中央執行委員會秘書長。于是,CC成員活動范圍進一步擴展,控制的部門日益增多。此時CC被解釋為陳果夫、陳立夫的簡稱,成為二陳政治集團的代名詞。CC的主要任務是擁蔣反共,同時也為蔣剪除異己,手段為密探、暗殺、監禁等。
CC原無下層組織。1933年初,以蔣介石為會長、二陳為中心成立了CC集團的又一反動組織“國民黨忠實同志會”,派人到各地建立分會和外圍青年組織。CC分子為了培植個人勢力也自行造成派系小組織,因而不同名稱的下層外圍組織出現。如:張厲生在河北、北平籍同鄉中成立“誠社”,朱家驊組織“新干部派”。另外,山西有“平民中學”,山東有“學行社”、建國中學派,南京有“青年社”,上海有“上海會社”,湖北有十人團等。
CC集團還掌握一種行動組織。初為中央組織部的“黨務調查科”,后改為“黨務調查處”,徐恩曾任處長。地方黨政機構中設“肅反專員”,掌握一批特務進行反共活動。
上述CC集團掌握的反共特務組織成為后來中統局的基礎。
1938年3月,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通過“取消一切黨內小組織”的決議,決定將小特務組織集中,設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中統)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軍統),CC分子集中于中統局。中統局局長由中央執行委員會秘書長當然兼任,直接對蔣介石負責。朱家驊、徐恩曾、葉秀峰等人曾任局長。
CC和中統掌握國民黨中央及各省市黨部系統,活動范圍以黨政文教方面為主,并擴展到其他方面。主要活動是:“清黨”反共,調查、監視、搜查、關押、屠殺共產黨和革命分子。被害者無計其數。同時,也加害于其他民主黨派和為蔣介石排除異己。
上一篇: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下一篇:中日甲午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