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詩歌
大量的資料表明,早在公元前數百年前,土耳其的土地上已有詩歌萌芽。然而,真正的土耳其詩歌傳統是肇始于公元9世紀后期至11世紀。那時,突厥部落遷徙到安納托利亞地區,并在該區域的一些地方定居下來。烏古斯的突厥人也隨之帶來了一種表現力十分豐富的方言和非常發達的民間文學。當時安納托利亞地區深受伊斯蘭教、阿拉伯和波斯文化影響。到了11世紀末期,突厥人皈依了伊斯蘭教,并吸收其流行的文化,包括其哲學和文學。在這一同化過程中,帶有明顯的土耳其新文學傳統特征的第一部詩歌作品誕生了,那就是由尤素夫·哈斯·哈吉布所創作的《福樂智慧》(1069或1070年)。《福樂智慧》用一種阿拉伯—波斯詩律阿魯茲寫成,由近六千五百個雙行體構成,是一部詩歌形式的,并涉及政治、司法和倫理的龐大哲學論著。馬哈穆特·喀什喀爾勒于1070年到1077年間編寫了《突厥語大辭典》。這本突厥語及語法詞典中載有許多伊斯蘭教以前和伊斯蘭教初期的土耳其詩歌,特別是史詩、抒情詩和說教詩的示例(包括一些片斷)。
從13世紀末奧斯曼帝國形成,一直到19世紀中期,土耳其詩歌主要有三種傳統:(1)受波斯文化影響的古典詩歌;(2)宗教(或稱泰克)詩歌;(3)本土民間詩歌。此外從19世紀中葉至今,土耳其詩歌經歷了一個向西方詩歌全面靠攏的過程。
1.古典詩歌:古典詩歌(又稱宮廷詩歌)盛行達六個世紀之久,這一過程差不多正好與奧斯曼帝國的興衰相一致。古典詩歌由文人貴族所寫,為文人貴族而作,絕大部分出自宮廷詩人之手。安納托利亞地區的突厥族語言是古典詩歌的主要表達媒體;不過,用察合臺方言和阿澤里方言創作的詩歌中也有一些杰作。土耳其古典詩歌自始至終深受波斯和阿拉伯詩歌的影響。古典詩人模仿并竭力效法波斯和阿拉伯詩人所用的詩歌形式、單韻和節奏模式、格律以及神話,并且大量地采納了波斯和阿拉伯詞匯。古典詩歌中占主導地位的阿魯茲格律就起源于阿拉伯格律。阿魯茲格律有其固定的結構。為了符合這種結構古典詩人有時有意改變土耳其語的元音,或者借用阿拉伯和波斯語的詞匯。古典詩人也使用了波斯文學和阿拉伯文學的主要詩歌形式,如加澤爾體、梅斯內維體等。
形式在土耳其古典詩歌中占主導地位,而內容則屈居其次。大多數古典詩人認為,內容是一種文學傳統本身的自然產物。人們對于這種文學傳統的概念和價值毫不懷疑,更談不上對其進行革新了。因此,詩人一般認為作品具有獨創性充其量不過是幸運之事,不可強求。詩人們所追求的是技巧上的完美。因此.他們競相使用同樣的題材,竭力在詩藝上達到盡善盡美,以便超越、或至少與他們的土耳其和波斯對手平分秋色。
盡管詩歌形式占據主導地位,杰出的詩人的創作還是經常表現了較高的靈性,具有清晰的感受性,以及強烈的艷情成分。然而,所有古典詩人的作品中的詩感似乎都比較狹窄。傳統認可的是詩歌的深度,而非廣度。在給定的題材范圍內,富祖里、巴基、謝赫·加利普等古典詩歌大師用引人入勝的自我克制,從苦悶到歡樂,從狂熱的節欲到無度的享樂。作為人類靈魂渴望與真主融為一體的伊斯蘭教神秘主義,構成了大部分古典詩歌的上層建筑。在一流詩人手中,古典詩歌傳統產生了一大批優美的抒情詩歌和神秘主義詩歌。這些詩歌具有永恒的魅力。
早期的古典詩歌大師有謝希(約卒于1431)、艾哈邁迪(1334—1413)、艾哈邁特·帕夏(卒于1497)、艾哈邁迪·達伊(生活于15世紀)和尼賈蒂(卒于1509)等。古典詩歌傳統中最偉大的詩人均出現在奧斯曼帝國的鼎盛時期。富祖里(1494—1556)是土耳其古典文學中最富于創造性的詩人。他出版了三本古典詩集,分別是用土耳其語、阿拉伯語和波斯語寫成。另外他還創作了一些敘事詩。其杰作《萊伊麗和馬季農》是一首由近四千個雙行體組成的敘事詩。在這首長詩中,他對世俗之愛與神秘之愛進行了富有哲理的探索。富祖里是對后世的古典詩歌影響最大的詩人。下面是富祖里膾炙人口的詩句:“但愿我這破碎的心能有一千次生命!那樣我每活一次就能為你犧牲一次?!备蛔胬锏耐炼湔Z詩歌是用阿澤里方言模仿內西米(卒于1404)的風格寫成的。巴基(1526—1599)的加澤爾體和卡西德體世俗詩達到了完美的程度,為他贏得了廣泛的聲譽。巴基的詩行和雙行體充滿警句和雋語。哈亞利(卒于1557)和葉海亞·貝(卒于1582)以其技巧上的匠心獨用和細膩的抒情性而聞名。魯哈依·巴格達迪(卒于1605)創作的詩歌具有很強的道德傾向,至今仍然不失為富于哲理的社會諷刺詩杰作。古典傳統最著名的諷刺詩人是內菲(1572—1635)。內菲在其杰出的卡西德體詩中對虛偽和造作進行了無情的諷刺。謝胡里斯拉姆·葉海亞(1552—1644)創作了精致優美的加澤爾體詩。奈里(約卒于1666)則以其典雅精美的抒情詩而著稱。納比(1642—1712)的詩歌充滿理智的探索和對社會的評論。內迪姆(1681—1730)的詩歌謳歌人生的歡樂和大自然以及伊斯坦布爾城的美麗。他給古典詩歌帶來了一種清新的風格。這種風格主要來自當時伊斯坦布爾人輕松歡快的土耳其口語。古典詩歌傳統的最后一位大師是謝赫·加利普(1758—1799)。除了創作一部出色的古典詩集外,加利普還寫了《美與愛》,這是一部感情熱烈的神秘主義寓言作品。雖然古典主義傳統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初期,但在謝赫·加利普之后沒有再出現過杰出的詩人,沒有產生具有文學意義的重要作品。
2.宗教(或稱泰克)詩歌:宗教詩歌在神秘派、伊斯蘭教教士、以及其他教義與教派的信徒之中盛行。在宗教詩歌領域中,神學中心(即泰克)的成員特別多產。宗教詩歌借鑒和吸收了古典詩歌和民間詩歌,并與之發生重疊。早期宗教詩歌的兩位大師是葉塞維(卒于1166)和基赫(約卒于1250年)。最偉大的宗教文學巨匠是詩人兼圣徒魯米(1207—1273)。他創作的六卷近二萬六千個雙行體詩都是用波斯的梅斯內維體寫成,涉及神秘主義主題。13世紀末和14世紀初,宗教詩歌創作比較突出的詩人有維萊德(魯米之子)、阿舍克·帕夏(1272—1333)和古爾謝利。宗教詩歌傳統中最著名的杰作要算蘇萊曼·切萊比(卒于1422)創作的梅夫利德體詩作(1409年)。這首頌揚先知穆罕默德的贊美詩在伊斯蘭教土耳其人之中被當作挽歌傳唱。兩位民間詩人,卡伊古蘇·阿布達爾(生活在15世紀)和皮爾·蘇爾坦·阿布達爾(生活在16世紀),對土耳其宗教詩歌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他們兩人的詩歌代表了阿萊維·貝卡塔西運動。這一運動長期被視為異端,是對傳統的伊斯蘭教部分教義的背離。
3.本土民間詩歌:與古典詩歌并行的土耳其民間詩歌有其自身的發展過程。在伊斯蘭教傳人以前的時期,游牧的突厥部落流傳下各種各樣的史詩,而民間詩歌即源自這種史詩傳統。雖然大部分史詩已經失傳或殘存不全,但從一部名叫《烏古斯納姆》的史詩來看,在受到有伊斯蘭教傾向的波斯和阿拉伯文化影響以前,土耳其人民早已具有很高的詩歌才能。奧烏茲部落的《代代·科爾庫特的故事》里包含的一些詩歌也是民間詩歌傳統的一個來源。詩人兼樂師們創作并保存了民間詩歌,使民間詩歌傳統一直延續至今。古典詩歌由文人貴族所寫,為文人貴族而作,民間詩歌則與古典詩歌相反,以其自然、真摯和質樸,表現了未受過教育的階層的詩感。民間詩歌運用土生土長的詩體,如土耳庫體和瑪尼體等等,大多即興而作,和樂而唱,充滿著元音諧音和不甚精確的押韻,使用簡單的音節格律。愛情、英雄主義、大自然的美麗,以及伊斯蘭教的神秘主義成了民間詩歌反復吟詠的主題。民間詩歌清新自然,毫不矯揉造作,帶有鮮明的寫實主義色彩、純樸的幽默感以及優美的抒情性。雖然民間詩歌離開音樂會部分地失去其和諧性,但是它在土耳其鄉村地區以及文學愛好者之間依然流行。這些詩歌對土耳其現代詩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許多詩人除了借鑒民間詩歌的韻味和風格外,還吸收了民間詩歌中鮮明的節奏、以及大量的詞匯和習語。尤努斯·埃姆萊(1238—1321)是天才的民間詩人。他既擅長民間詩歌,又精于古典詩歌,作品十分豐富,但遺憾的是其中一些詩歌已經失傳。埃姆萊的詩富于哲理性,幽深玄奧,善于使用優美的民間習語。他的詩悅耳動聽,充滿生動的意象,新穎的隱喻。埃姆萊對以后幾個世紀的土耳其文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埃姆萊之后的幾個世紀中,許多詩人創作了一流的詩歌,如愛情和田園詩人卡拉賈奧蘭(約1606—1679或1680)等。
4.土耳其詩歌的歐化:19世紀中葉是奧斯曼帝國走向衰落的關鍵時刻。年輕的土耳其知識分子開始尋求拯救帝國的道路。他們想仿效歐洲的形式發展技術、改革政治和繁榮文化。1840年坦齊瑪特運動(即革新運動),旨在實現這一宏偉的目標。面向歐洲(特別是法國)的新傾向,使年輕的一代詩人接觸到法國詩歌的美學理論和詩體。他們雖未拋棄阿魯茲韻律,但在詩的形式、節奏和風格方面進行了各種各樣的實驗。接著,土耳其出現了反對使用源自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詞語的傾向。在那些力圖在本國建立自由和民主的體制、贏得獨立、不受外國政治支配的詩人那里,詩歌獲得了社會的共識和政治性功能。齊亞·帕夏(1825—1880)和錫納西(1826—1871)為土耳其文學引進了新的概念和新的體裁,而納默克·凱馬爾(1840—1888),成了土耳其民族主義的倡導人。??死啄?1847—1914)和塔爾漢(1852—1937)模仿法國浪漫主義詩歌。塔爾漢是個多產的詩人,寫了許多詩劇,并以不斷創新而聞名。塔爾漢的詩歌題材非常廣泛,既具有戲劇性的感染力,又富于哲理性。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蘇丹阿卜杜勒·哈米特的高壓政治下,大多數土耳其詩人避入一種單純美麗、富于詩情畫意的境界,企圖以溫柔的感傷和懶散的忸怩造作之風去塑造一種質樸、純真和愉悅的審美觀念。他們動用大量新的節奏和富于想象力的隱喻將現實進行抒情性的變形。這些新的節奏和富于想象力的隱喻是憑借流行的阿拉伯語和波斯語詞匯和相當松弛的阿魯茲韻律表現的。有一批模仿法國詩歌的詩人在文壇上嶄露頭角,他們被稱為知識寶庫派,是因其出版的文學雜志《知識寶庫》而命名的。知識寶庫派的領袖人物泰夫菲克·菲克雷特(1867—1915)還創作了一些憤慨的政治詩,譴責土耳其蘇丹的專制和奧斯曼帝國土崩瓦解的政治制度。他的詩作代表了土耳其詩歌在形式和概念上進步的新方向。菲克雷特和杰納普·謝哈貝丁(1870—1934)一起推進了土耳其現代詩歌的西方化。
同時,土耳其詩歌的許多傳統和形式在文壇上繼續存在,并且相當活躍。一些次要的詩人繼續創作古典詩歌。民間詩歌不但保持了其大部分韻味,而且對那些努力剔除從阿拉伯語和波斯語中吸收的外來語、為建立廣泛的民族主義意識而奮斗的年輕詩人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詩人兼社會哲學家齊亞·格卡爾普(1875—1924)創作了一些表達土耳其民族主義理想和愿望的詩歌。尤爾達庫爾(1869—1944)和伯呂克巴舍(1869—1949)在各自的詩歌創作中采用了民間的格律和形式,以及樸實無華的口語體語言。埃爾索伊(1873—1936)擅長詩歌技巧,是一位阿魯茲體詩歌大師。他的詩歌主要歌頌土耳其民族的榮耀和伊斯蘭教的至善。埃斯雷夫(1846—1912),是過去一百年中最杰出的諷刺詩人。對反對阿拉伯語和波斯語語匯的運動,邁向建立具有土耳其民族特色的詩歌做出了一定貢獻。
誕生于1912年的土耳其共和國,結束了奧斯曼帝國的統治。共和國加強了土耳其民族的團結,掀起了一場剔除土耳其生活中伊斯蘭教成分的運動,并將重點轉向土耳其的西方化,其中包括引入拉丁字母表。在共和國的早期,詩歌成了宣揚土耳其民族主義的工具。古典詩歌和古典格律受到年輕一代詩人的強烈譴責。土耳其的民族詩體和音節格律大受歡迎。舉國發起了一個旨在系統地凈化土耳其語言的運動。薩姆勒貝爾(生于1898)等五位音節格律詩人創作了樸實無華的詩歌,贊美愛情,歌頌大自然之美以及土耳其民族的榮耀。
然而,一些詩人避開民族主義主題,轉向表現個人主義的世界觀和風格。阿赫梅特·哈希姆(1884—1933),能十分嫻熟地創作阿魯茲體詩歌,并能在詩中成功運用象征主義手法。在葉海亞·凱馬爾·貝亞特勒(1884—1958)的支持下,新古典主義大受歡迎。貝亞特勒是一個技巧高超的詩人。他歌頌愛情,緬懷奧斯曼帝國時代,描繪伊斯坦布爾城的美麗以及關于生與死的玄學觀。他的詩以其語言優雅和音韻悅耳動聽而某種著稱。內吉普·法澤爾·基薩庫雷克(生于1905)運用目的論,探索現代人的苦悶。德拉納斯(生于1909)和坦皮納爾(1901—1961)創作了一些土耳其詩歌中最優秀的抒情詩。蘭(1902—1963)成為共產主義思想的倡導者,他將馬雅可夫斯基的詩改編成自由體,引入土耳其詩壇。然而只有當年輕一代詩人從法國引入自由體后,自由體詩歌才真正在土耳其流行起來。
第二次大戰結束以后的幾年里,詩人們加快了幾十年前在詩歌領域開始的大部分實驗和革新。超現實主義在土耳其詩壇上曇花一現。嗣后出現了一個所謂的現實主義詩歌流派。這個由里法特(生于1914)和安達伊(生于1915)發起,得到一大批詩人贊同的流派將詩人置于復雜的社會體系的中心,并使詩歌具有實用主義的功能。在20世紀40年代后期,大多數詩人充當了揭露當時土耳其社會問題的旗手。他們的詩歌反映了普通人的挫折和希望。于是詩歌不再是表現主觀經驗的手段,而成為表現客觀真理的工具。戰后的土耳其詩歌,一般采用自由體,但有時也用民間詩體和格律。這種新型詩歌吸收了土耳其語言中所有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習語和表達法。批評家阿塔斯(1898—1957)為引導20世紀40、50年代詩歌方向發揮了重要作用。同一時期,塔蘭西(1910—1956)所創作的優美抒情詩表現了人類普遍的情感。土耳其詩壇還出現了一位杰出詩人:達拉爾賈(生于1914)。他的詩歌題材十分廣泛,富于哲理探索,大量使用隱喻,語言鏗鏘有力,在20世紀土耳其詩壇上幾乎無與倫比。謝萊比(1907—1958)創作了一些早期的超現實主義詩歌,可惜不夠完美。比爾塞爾(生于1919)在其詩歌中將巧妙的口語體式與聲音跳躍融為一體。
土耳其詩歌的最新發展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的抽象詩潮。這一詩潮提倡抽象詩歌,又稱“無意義詩歌”,它試圖將土耳其語言中的一切富于想象力的因素調動起來,探索抽象的現象和形態。伯爾克(生于1916)等是這個詩潮的倡導者。在不久的將來,現代土耳其詩歌可望進一步發展。到那個時候,美的形式與感人的內容將達到高度的統一。因此,土耳其詩歌的影響將會超越國界,傳向世界。
上一篇:哲學與詩歌
下一篇:威爾士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