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劉煥陽 【本書體例】
沈口
沈口,佚名,生卒年不詳,是南宋孝宗、光宗時的太學生。著有《鬼董》一書,原書在宋末散失,后經元朝戲曲家關漢卿收集整理,方流傳于世。取名《鬼董》,意為鬼中的史家董狐,盡管書中亦有說鬼述怪的篇什,但仍以記人事為主,并寓有勸懲之旨。
中瓦術者楊二官人,游群珰門,依之為課息,故以貲稱。一日,有紫袍者,以千錢求筮,曰:“吾妹隸慈福宮,所儲不下萬緡(mín民),欲祈某珰取之,筮吉兇云何?”楊曰:“卦得同人之九三,其象健以明,有人同焉,然伏戎于莽。財雖有之,而必以詐,乃可得也。”
自是屢不一占,占必千錢。間與楊共飲,嬉游相樂。又數日,言:“吾妹已出宮,囊中所攜金珠過萬。君語無毫發差,可謂通神!”遺(wèi謂)以錢幣三千,曰:“是猶未足為君謝也。”居一二日,復邀出飲,語之曰:“吾妹欲求偶,彼囊中雖富,而年過四十,慮娶者難之。妹欲自見君,以媒為托。”楊忻然許之,明日晡后,兩傔(qiàn欠)以金盒至,其中皆名鯖、異饌、佳果,及髹(xiū休)器金卮(zhí支),信如禁中物。婦人乘肩輿,金翠耀目,紫袍踵其后。楊呼妻女延之,盡出其家白金觴斝(jiǎ甲)相酬酢。夜漸向闌,啟黃封酒,婦自歌以飲楊,及其家下至女奴,皆遍酌之。酒下咽,楊見其妻昏然而蹶。須臾,舉室闌干僵仆,方趨掖之,而己亦然。紫袍先命其妹升車,取布囊盡掩席間所有,及其妻女首飾,計所直已千余緡,笑謂楊曰:“以詐得財,信而有證,然以相予之厚,樓上箱芨,皆不發取,君自善視之。”方是時,楊心目了然,獨口不能言,身不能運耳。
明日,藥氣既消,皆無恙。楊平時以智巧自負,慮貽笑群貂,不敢聲于賊曹。密與求盜輩跡其人,不復再見。
(選自《鬼董》)
汴京的市場上有一位卜卦算命的人叫楊二官人,結交宮中太監,依靠他們的勢力放債收利息,因此以富有為人所稱。一天,有一位穿紫袍的人用一千錢請求占一卦,他說:“我有一位妹妹在慈福宮內,所積攢下的錢不少于一萬緡,想求一位太監取出來,請你給算一卦吉兇如何?”楊二官人說:“得到的卦是同人之九三。這個卦象剛健明確,有人一同參加,然而須見機而動。雖然有財,但必須用欺騙的手段才能得到。”
從此之后穿紫袍的人不止一次來卜卦,每次占卜一定給一千錢。有時與楊二官人一起喝酒,相互嬉游取樂。又過了幾天,對楊二官人說:“我妹妹已經出宮了,布袋中所攜帶的金銀珠寶價值超過了一萬緡。你說的一點不錯,真可以說是神了!”就贈送給楊二官人三千錢,說:“這些錢感謝你是不夠的。”過了一兩天,又來邀請楊二官人出去喝酒,告訴他說:“我妹妹想找一個配偶,她袋里的錢盡管很多,但已年過四十,想來愿意娶她的人是很難找的。我妹妹想親自來拜見你,把作媒這事托付給你。”楊二官人很高興地答應了。
第二天黃昏時,兩個仆人抬著飾金的食盒來了,里邊盛的都是美味佳肴和珍貴的水果,以及名貴的漆器和金制的酒杯,確實是宮中的用品。婦人乘著轎子,飾金綴玉,光彩耀眼,穿紫袍的人跟在身后。楊二官人呼喚他的妻子女兒引客人入席,把所有的銀制酒器都拿了出來,主客相互敬酒。夜逐漸深了,便打開了宮釀的美酒,婦人唱歌請楊二官人喝酒,又給他的家人下至女奴,全都斟上了酒。酒喝下去以后,楊二官人看到他的妻子昏然跌倒。一會兒,全家人都橫七豎八地倒在地上。他正要向前扶持,自己也同樣昏倒。穿紫袍的人先讓他妹妹上了車,取出布袋把席間所有的東西以及楊二官人妻女的首飾全都席卷一空,這些東西的價錢能值一千多緡,他笑著對楊二官人說:“用欺騙的手段得財,這話真是既誠實不欺又有證據!然而憑我們倆的交誼之深,樓上箱子里的東西,我就不打開拿走了,請你自己好好照看。”這時,楊二官人心知眼明,只是口不能說,身不能動而已。
第二天,藥勁已經消失,全家人都沒有毛病。楊二官人平時以智巧自負,擔心被那些太監們笑話,就不敢向負責緝盜的官員聲張。私下與緝盜的差役追蹤那人,再也沒有見到。
這是一篇諷刺小說。作品中的楊二官人是一位“以智巧自負”的算命先生,他勾結太監,倚仗太監的勢力靠放債收利息成了暴發戶。這位利欲熏心的算命先生能給別人占卜未來,卻忘了給自己占一卦,最后被一位穿紫袍的騙子騙得好苦,把他家的白金觴斝和妻女首飾席卷一空。楊二官人的被騙不僅不使人同情,反而為之拍手稱快,真是惡人自有惡人治!
在這篇小說中,作者是采用連環式的敘述方式,環環相扣,每一環都是紫袍者為楊二官人設置的圈套,從而把一個行騙的小故事寫得曲折生動,引人入勝。作品的開始是平平落筆,交待了楊二官人的姓名、職業與為人,但卻平中見奇,為以下寫他的被騙做好了鋪勢,讓人覺得他無論怎樣被騙都是應該的。紫袍者抓住了楊二官人見錢眼開的特點,以利相誘,以計行騙。他懷著行騙的預謀求筮,出手大方,“以千錢求筮”,聲稱自己的妹妹在慈福宮內,所積錢財不下萬緡,這就使楊二官人覺得有利可圖,不知不覺地落入圈套。那么楊二官人的占卜是否應驗?這就為小說留下了懸念,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個環節。幾天以后,紫袍者前來相告他妹妹已“攜金珠過萬”出宮,吹捧楊二官人的占卜是如何“通神”,并以三千錢酬謝,使楊二官人在沾沾自喜中越陷越深。“以媒相托”是紫袍者行騙圈套中至關重要的一環,楊二官人以為這下可是大有油水可撈,便“忻然許之”,于渾然不覺中套在他脖子上的圈套越來越緊。第二天婦人乘轎而來,金翠耀目,在財色面前,楊二官人簡直是迷了心竅,被一碗摻了蒙汗藥的酒放倒之后,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白金觴斝與妻女首飾被席卷一空,真是啞巴吃黃連。通過這種連環的敘述方式,充分表現了騙子的狡詐與楊二官人的錢迷心竅。
前后呼應手法的運用,使小說產生了喜劇性的諷刺效果,增強了藝術感染力。作品開始寫紫袍者前來求筮,楊二官人告訴他“財雖有之,而必以詐,乃可得也。”真是絕妙的計策。紫袍者依計而行,但他欺詐的不是別人,卻正是這位“平時以智巧自負”的楊二官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楊二官人被紫袍者的連環計所困,全家被黃封酒迷倒,“闌干僵仆”。紫袍者在洗劫了價值千余緡的財物之后,笑著對躺在地上心目了然的楊二官人說:“以詐得財,信而有證!然以相予之厚,樓上箱芨,皆不發取,君自善視之。”真是絕妙的諷刺!
小說在人物心理的描寫上也非常真實生動。如在作品的結尾處,寫楊二官人在第二天酒勁消后,怕這事傳揚出去被那些太監笑話,不敢向緝盜官員報告,但他于心不甘,就悄悄請求幾個差役幫助尋找,把破財之后啞巴吃黃連的心理表現得既生動又真實。
上一篇:村女
下一篇:楊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