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民主黨派之一。1925年以國外華僑特別是海外洪門人士為基礎組成。洪門是清初出現的以抗清復明為宗旨的民間秘密組織。太平天國失敗后。革命分子流亡海外,洪門組織開始在華僑中發展。洪門致公堂是華僑洪門中最大的一個組織,其成員是僑居在美洲和東南亞的華僑。孫中山在美國曾加入洪門致公堂,并對其組織進行過改革整頓,規定以三民主義為宗旨。
1925年10月,在美國舊金山召開洪門團體代表會議,即洪門致公黨第一屆代表大會,決議自10月10日起,以洪門致公堂為基礎,組織華僑政黨,名為中國致公黨,推舉陳炯明、唐繼堯為正副總理。
海外洪門團體有愛國愛鄉的革命傳統。但各洪門團體間有較強的獨立性,致公堂改組為致公黨后,仍黨堂并存,黨堂不分,組織渙散,成員龐雜。這些弱點為軍閥政客所利用。被國民革命軍打垮而蟄居香港的陳炯明,利用總理職位,兜售“聯省自治”、“三建主義”(建國、建亞、建世),與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統一全中國的主張相對抗。因而致公黨一度在政治上是落后的。但其廣大成員始終表現了強烈的愛國精神。1931年,在香港召開的中國致公黨第二屆代表大會通過決議反蔣;還決定存堂保黨,黨堂分開,以黨領導堂,但并未執行。
抗日戰爭中,中國致公黨發動海外數千萬僑胞參加祖國神圣的抗日戰爭,或踴躍回國服務,或捐獻支前,或參加八路軍新四軍赴前線作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后,致公黨總部的活動陷于停頓。1946年初在香港恢復活動。1947年5月在香港舉行致公黨第三屆代表大會,決議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統一戰線,為反對國民黨內戰、獨裁統治,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而奮斗。同時修改黨章,整頓組織,創辦《公論》雜志,推舉李濟深為致公黨主席,陳其尤為副主席(后任主席,直至逝世)。1948年5月,響應共產黨關于召開新政協的號召,派陳其尤等為代表參加新政協籌備工作,并于1949年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之后,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黨的綱領。
建國前和建國初,致公黨的基層組織在國外,成員主要是美洲和東南亞的愛國華僑。1952年后,根據我國外交總政策,致公黨停止在國外發展組織和進行組織活動;發展對象和工作對象主要是歸僑、僑眷中有代表性的中、上層人士和華僑工作積極分子。其總部在建國后先由香港遷廣州,后遷北京。
建國三十多年來,中國致公黨對祖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貢獻了力量。尤其是在向海外華僑進行團結、愛國、友好、遵守僑居地法令的宣傳中作出了獨特的貢獻。1979年10月,致公黨在北京召開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推動成員和所聯系的歸僑、僑眷,在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和爭取臺灣歸回祖國的大業中作出新的努力和新的貢獻。大會選出黃鼎臣為致公黨中央委員會主席。
上一篇:中國社會性質與社會史論戰
下一篇:中國詩歌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