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以江南士大夫為主體、以反對貴族大地主專政為目標的中小地主政治團體。明神宗萬歷年間,政治腐敗,社會矛盾激化,危機四伏。萬歷二十二年(1594)吏部郎中顧憲成因爭國本和薦閣員觸怒神宗皇帝和內閣首輔王錫爵,被革職歸籍無錫。聚眾講學,聲望益高。萬歷三十二年(1604)夏,得常州知府歐陽東鳳等資助,修復廢棄的宋代東林書院,偕同志高攀龍、錢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講學其中。他們裁量人物,諷議朝政。三吳“士大夫抱道忤時者,率退處林野,聞風響附”,在朝官吏也慕其風,多“遙相應合”。同年十月制定《東林會約》,召集東林大會,故被貴族大地主集團稱為東林黨。東林黨人,是明末地主階級中一支崛起的異軍,主張改革弊政,挽救明王朝的危機。政治上,反對皇帝驕奢墮政,反對貴族大地主壟斷朝政,反對宦官干政,反對閣臣專權,要求參與時政,提高中央機構的行政效率。經濟上,反對額外加派,反對任意征商,反對礦監稅使,要求富國富民。東林黨人的主張,在明末政局混亂,派系林立的情況下,遭到激烈反對,無法實行。與東林對立的浙、齊、楚、宣、昆各黨,同貴族大地主集團結為同盟,“務以攻東林排異己為事”。在萬歷末、泰昌、天啟初三朝,圍繞“國本”、“梃擊”、“紅丸”、“移宮”諸事,東林黨與反對勢力,展開爭論。萬歷四十八年(1620)七月,明神宗病死。八月,光宗朱常洛即位,改元泰昌。光宗在位僅一個月便死去。東林黨人楊漣、左光斗、劉一燝、周嘉謨等擁立光宗長子朱由校即位,是為熹宗,改元天啟。天啟初年,眾正盈朝,東林黨人方欲施展政治抱負。不久,宦官魏忠賢與熹宗乳母客氏相勾結,得任司禮監秉筆太監,口含天憲,手握王爵,提督廠衛,權力炙手。東林黨人的反對派顧秉謙、魏廣微、崔呈秀、馮銓等紛紛投到魏忠賢門下,結成閹黨,對東林黨人進行血腥鎮壓。“凡救三才者,爭辛亥京察者,衛國本者,發韓敬科場弊者,請行勘熊廷弼者,抗論張差梃擊者,最后爭移宮、紅丸者,忤魏忠賢者,率指目為東林”。閹黨王紹徽作《東林點將錄》、崔呈秀作《同志錄》、顧秉謙等修《三朝要典》,構陷東林黨人。天啟四年,東林黨人楊漣、左光斗、魏大中、袁化中、周朝瑞等首先遇害。高攀龍、周順昌、周起元、繆昌期、李應升、黃尊素等旋亦遇害。東林黨人被殺害、放逐、禁錮,天下書院被禁毀,閹黨獨攬朝綱。由于東林黨人的某些主張客觀上反映了市民階層的要求,閹黨迫害東林黨,激起蘇州等地市民的憤怒,他們對抗詔命,打殺緹騎,掀起大規模民變。天啟七年(1627)熹宗死,思宗朱由檢即位,閹黨巨魁魏忠賢伏誅,罪惡深重的閹黨首領被陸續翦除。定逆案,追論閹黨之罪;平怨獄,重新招用東林黨人。但此時,朝政窳敗,國事日非,東林黨也發生了分化,少數黨人雖懷救世良策,也無力回天了。
另有一說認為,東林黨肇基于萬歷八年(1580)顧憲成、魏允中、劉廷元反對張居正改革的“三元會”,在爭國本中力量得到積聚,在爭“梃擊”、“紅丸”、“移宮”三大案中得以壯大。是由于權力和財產分配的矛盾在統治階級內部崛起的。東林黨的成員多為富民,為維護封建王朝的利益和改善自身的困境,才使其反對礦監稅使和要求參與時政。東林黨以尊經重道為救世主要信條,是為了重振綱紀,規范社會道德風俗,消除“異教”、“異習”,抵制離經叛道的進步思潮,加強封建專制主義的思想統治。他們體恤富民的經濟要求是不高明的救世藥方。東林黨稱不上是地主階級改革派。他們是封建社會沒落時期,從統治階級內部斗爭中,離析出來的政治集團,主要精力和才智都消耗在教化人心和黨爭上,所以難逃沒落階級的悲劇命運。深入學習可讀《明史》卷231《顧憲成傳》、卷305《魏忠賢傳》、卷232《李之才傳》、卷231《錢一本傳》,蔣平階《東林始末》,李洵《試論明末東林黨的形成》(《歷史教學》1955年10期)、《東林黨的政治主張》(《歷史教學》1957年1期),王天有《萬歷天啟時期的市民斗爭和東林黨議》(《北京大學學報》1984年2期),《東林黨和張居正》(《學習與思考》1984年2期),劉志琴《論東林黨的興亡》(《中國史研究》1979年3期)。
上一篇:東條英機
下一篇:東漢和羌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