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馮雪峰
曾用筆名畫室、呂克玉、何丹仁等,浙江義烏人。現代詩人、文學翻譯家、著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家,三十年代曾任“左聯”黨團書記。在近半個世紀里,馮雪峰撰寫了幾十萬字的理論批評著作,為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和文藝理論的創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關于文藝和政治關系的論述,在馮雪峰的理論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認為文藝與政治的關系是文藝與生活的關系的根本形態,“文藝和政治的聯結——首先例如對于社會的政治活動的聯系和服務,我們不能看那作品中是否宣布著政治思想或理論的事來判斷,主要地是要看他作品所發生的社會的,政治的意義和效果。”他認為,“一切文學都是斗爭的武器”,但決不是只有狹義的宣傳鼓動的文學,才是斗爭的武器。有時候,倒是相反……淺薄的、‘江湖十八訣’的、標語口號式的,宣傳鼓動的作品,決負不起偉大的斗爭武器的作用。”馮雪峰認為一定要把政治性和藝術性統一起來, “不能從藝術的體現之外去求社會的政治的價值”。
馮雪峰四十年代以后的文藝論文,幾乎每一篇都從不同角度強調文藝的現實主義,不屈不撓地捍衛現實主義的原則。五十年代,他提出了要認真學習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并且認為這“是一個極根本的問題”。他說: “具體的文藝批評首先是生活的批評,社會的批評,思想的批評”。他曾針對文藝作品中的“公式主義”、“主觀主義”、“機械概念論”以及“教條主義”等問題提出: “將社會科學的概念或政治的概念加以演釋或加以形象化的方法”,這是反現實主義的現象。他認為批評者也不應該“從自己的概念出發,甚至先抄一段社會科學論文中的話或引用黨的文件中的話,然后拿作品來套自己先設定的這種公式。”
馮雪峰正確地闡述了內容和形式的矛盾統一關系,在指出內容決定形式、形式積極為內容服務的前提下,明確肯定了形式“有相對獨立的價值”,提倡對舊形式分析、改造,結合新的生活要素,創造新形式,形成有特色的形式系統。
關于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問題,馮雪峰特別指出,要按藝術規律辦事,不要犯主觀主義的錯誤,不要從概念出發,不要用行政的方式規定“生產任務”。
關于文藝批評的方法問題,馮雪峰提出要把批評對象置于社會過程中,進行歷史地分析,探求事物的本質,同時他也注意在批評中的藝術規律問題、藝術的審美本性問題,要求在批評中做到“社會學和美學的一致”。
對世界文化的發展方向的理論思考,極大深化了馮雪峰對世界文化影響與民族化的辯證關系的認識,他提出了一個“民族之國際化”的重要論點,認為“由于民族內社會關系的變化和各民族交互影響而來的國際文化的形成過程,是文化特質向本質發展的過程;從形式和內容的關系來說,就是形式跟著內容發展的過程”, “民族文化的最終目的” 就是“世界文化的建立”。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典型說
下一篇:文藝美學研究·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