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本藏 《黃帝內經》
黃帝問于岐伯曰: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則經脈流行,營復陰陽,筋骨勁強,關節清利矣。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寒溫和則六府化谷,風痹不作,經脈通利,肢節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六府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注釋〕奉:養也。周:周全、維護之意。營:營運。陰陽:指三陰三陽經脈。溫:溫養。分肉:肌肉有分理,故又稱分肉。肥:肥沃,引申為滋潤。腠理:泛指皮膚、肌肉、臟腑的紋理。司:掌管。開合:指腠理汗孔的開合功能。志意:指人體的自控調節功能,屬于神氣。御:統管、駕馭。魂魄:精神意識的一部分,中醫認為“肝藏魂”,“肺藏魄”。營:營運。復:往復。陰陽:指內外。解利:通利。專直:專心致志。化谷:消化谷物。常平:即正常人。
(王慶其)
〔鑒賞〕本篇節選自《靈樞》。經文闡述了血氣精神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認為此四者是維持生命的基本物質,它們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經脈是血氣運行之道,通過經脈將血氣敷布到全身,從而達到濡潤筋骨、滑利關節的作用。衛氣行于陽,具有溫煦肌肉、充善皮膚、滋潤腠理、主司開合的作用,所以衛氣可以抵御外邪的侵入。志意在此概括了神氣的作用。神氣不僅可調節、控制精神魂魄的活動,還能調節機體對外界寒熱變化的適應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本節蘊含了《內經》作者對健康的深刻理解。
原文中“人之常平”,即指健康無病之人。健康的標準是什么?本篇提出了一個“和”字,即“血和”、“衛氣和”、“志意和”、“寒溫和”。其中“血和”、“衛氣和”,可概括為血氣運行和暢;“志意和”,可以理解為精神活動正常;“寒溫和”,意指人能適應外界寒溫環境。從中可以領悟《內經》關于健康的標準有三條:一是人體機能活動正常,以血氣運行和暢為標志,具體表現在“經脈流行,營復陰陽,筋骨勁強,關節清利”,“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致密”;二是人的精神活動正常,即“志意和”,具體表現在“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三是人體能適應外界的環境,即“寒溫和”,具體表現在“六府化谷,風痹不作,經脈通利,肢體得安”。此三條內容,聯系世界衛生組織(WHO)1946年提出的關于健康的定義,即軀體無異常;心理活動正常;能適應外界環境。其與《內經》所述有異曲同工之妙。而一個“和”字具有更深刻的含義。《內經》的作者告訴我們:健康的本質是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心與身的和諧,氣與血的和諧。和則健,不和則病。養生就是維護它們的和諧。
上一篇:酈道元《水經注·序》原文翻譯注釋與鑒賞
下一篇:周敦頤《太極圖說》原文翻譯注釋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