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都剌是備受關(guān)注的元代文學家、詩人。
在中國文學史上,元代是新時期的起點:此前文學作品的體裁,主要是詩歌與散文。自元代開始,四種文體:詩歌、散文、戲曲、小說齊聚文壇。
元代的國策之一,是區(qū)分治下的人群分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蒙古人,是元朝的創(chuàng)立者。色目人,是中國西北以至西亞、歐洲的較早歸附蒙古的民族,大致等同于西域人。漢人,是漢族為主的北方民族(包括女真、契丹、渤海等)。南人,指原南宋區(qū)域的漢族與其他南方民族。
元代對中華文明史的貢獻,在于將單一的民族文化,轉(zhuǎn)換為大華夏區(qū)域的文化。借助漢語為蒙古、色目等母語非漢語民族的社區(qū)交際語言,用漢語寫作文學作品(“雙語文學”)是元代文學與文化的特點。
元代文學除四種文體具備,還有中國歷史上代表性最廣泛的作家隊伍,用漢語寫作、并有作品流傳至今的文學家,包括漢族、蒙古族、畏吾(回鶻)、唐兀(河西)、西夏、吐蕃、康里、撒里、大食、欽察、回回(回紇)、葛邏祿、乃蠻、渤海、契丹、喀喇契丹(西遼)、中山、阿魯渾、克列、塔塔兒、雍古等數(shù)十個民族的人物,還有來自拂林、天竺等地的僑民。上述情況,除元代,中國文學史從未有過。
以信仰而言,元代以前,只有儒、釋、道作家,元代則擴大為也里可溫(有基督教背景)、答失蠻(有伊斯蘭教背景)與儒、釋、道共處文壇。
元代詩、文、戲曲、小說四種文體之中,以往對元詩的文獻積累相對較少。據(jù)編輯《全元詩》的前期文獻普查,元代至少有五千一百位詩人,流傳至今的詩超過十三萬首。
文獻普查證實:詩人仍然是元代人數(shù)最多的文學群體,詩歌是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情感的重要通道,是社會生活的“調(diào)色板”。相對而言,元詩歷來受到研究者忽視,甚至認為“元無詩”(元詩不能與元代其他文體并立,元詩也不能與唐、宋、明、清并稱),這種看法與元代文學的實際情況不符。在元代,元詩具有廣泛的社會性,詩壇成為文人的競技場所、文化社區(qū)。元代科舉的時興時廢,反而促進了詩學發(fā)展、詩壇興盛。
清人顧嗣立編刊的《元詩選》,是此前元詩學的主要成果。《元詩選》的成就之一,體現(xiàn)在重視蒙古色目詩人。《元詩選》初集的薩都剌小傳,是第一篇元代蒙古色目詩人論,顧嗣立首倡其說:“有元之興,西北子弟,盡為橫經(jīng)。涵養(yǎng)既深,異才并出。云石海涯(貫云石)、馬伯庸(馬祖常)以綺麗清新之派振起于前,而天錫(薩都剌)繼之,清而不佻,麗而不縟,真能于袁(袁桷)、趙(趙孟頫)、虞(虞集)、楊(楊維楨)之外,別開生面者也。”
中國文學史由作家與作品構(gòu)成。元代文學,是華夏文學。薩都剌與元代詩歌,是元代文學的重點,也是難點。通過對薩都剌與元代詩歌的研究,元代文學的整體面貌與作家成就更加清晰。
上一篇:律詩的格律
下一篇:注意寫好首聯(lián)與尾聯(li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