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書》
《陳書》的作者也是姚思廉。
劉知幾在《史通》中說:“陳史初有吳郡顧野王、北地傅綽各為撰史學士,其武、文二紀即顧、傅所修。太建初,中書郎陸瓊續(xù)撰諸篇,事傷煩雜。姚察就加刪改,粗有條貫?!边@是說在姚察編撰《陳書》之前,吳郡的顧野王和北方的傅綽便分別著有《陳書》三卷。太建初年,陸瓊又撰寫了《陳書》四十二卷??梢?,姚察所撰寫的《陳書》,實際上是在兼采三家的基礎上而成的。對于陸瓊書中的冗雜記事,姚察進行了較大的刪改整理,使之更加條理化。可是,編撰尚未完成,姚察就死去了。然后,姚思廉在其父舊稿的基礎上,經過重新整理加工,才完成了此書。
《陳書》包括本紀6卷、列傳30卷,共計36卷。起自陳武帝承定元年(557年),至后主楨明三年(589年),記載了5帝,共33年的陳朝史事。
今本《陳書》36卷,只有《高祖本紀》、《世祖本紀》的卷末題有“陳吏部尚書姚察”的字樣,其他均題“史臣”。可能是姚察只撰成《梁書》兩卷,其他是由姚思廉補撰的原因。所以,“列傳”部分,《陳書》便不像《梁書》那般參差不齊,體例編撰如出一人之手,顯得較為整齊劃一。所以,劉知幾在《史通》中說:“貞觀初,思廉奉詔,撰成二史,彌歷九載,方始畢功?!?/p>
《陳書》在所設立的《姚察傳》中,對姚察的生平、事跡以及朝廷的贊許、名流的褒獎,無不敘入。所以《四庫提要》說:“察陳亡入隋。為秘書丞,北絳郡開國公,與同時江總、袁憲請入,并稽首新朝,歷踐華秩,而仍列傳于陳書,揆以史例,失限斷矣!且江總何人?乃取與其父合傳,尤屬自污。其書中記傳年月,亦時有抵牾之處,可說是此書的疵累。耳其余各傳之立,亦多所袒情,故為人所譏議?!?/p>
《陳書》因為是姚思廉記錄的本國歷史,所以書中避諱頗多,對于一些具體的歷史事實,又采取忽略的辦法,以達到“委曲回護”的目的。如在《高祖本紀》中,對于高祖陳霸先篡奪梁國政權這一歷史事件,就看不出任何逼奪的跡象。劉師知受陳霸先的指派刺殺了梁帝,在《劉師知傳》中也沒有提及一字,反而用敘述劉師知的“議禮之精”作為回護。又如高祖的兒子陳昌有一次在周地被圍陷無法及時返回,等到侄子陳蒨登上皇帝位,陳昌才脫險。在返回的路上,即皇帝位的世祖陳蒨,擔心陳昌對自己的地位形成威脅,于是便派出一個叫侯安都的人攔截住陳昌,并把他淹死在江中。但在《世祖本紀》中,如此重大的歷史事件卻沒有記錄,只是簡單的記載說陳昌已死亡,而在《陳昌傳》、《侯安都傳》中也根本沒有陳昌被害的任何記錄痕跡,可見其隱沒事實真相的嚴重程度。具體原因,也可能因為《陳書》是姚思廉的父親姚察的原本,而姚察又曾經是陳國的大臣,所以,姚思廉因父親之故,不敢擅自改訂。
《陳書》的文學價值要勝過《宋書》、《齊書》,其歷史價值在于記錄了一些瀕臨失傳的歷史史料,具有載錄之功。
上一篇:《金史》
下一篇:《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