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克利斯朵夫》
羅曼·羅蘭(法國)
羅曼·羅蘭(1866—1914),法國著名小說家、劇作家和評論家。羅蘭出生于克拉梅西城一個中產者家庭,幼年便喜愛音樂。1886年考入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先后學習了文學與歷史,并于1895年獲得博士頭銜。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羅蘭發表文章抨擊戰爭,成為世界著名的反戰主義者,受到政府的迫害,不得不僑居瑞士達十三年之久。后來,經過一番痛苦的思想掙扎,終于從一名人道主義者轉變成一位社會主義者。代表作有劇本《群狼》、《丹東》、《七月十四日》、《欣悅的靈魂》,傳記《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托爾斯泰傳》、《甘地傳》,長篇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等。
《約翰·克利斯朵夫》是羅蘭最著名的長篇小說。小說描寫了德國血統的天才音樂家約翰·克利斯朵夫奮斗成名的一生。他一半像貝多芬,一半像作者自己,一生追求真善美,不斷反抗腐朽沒落的藝術和庸俗的社會環境。小說表現了一代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識分子的彷徨、追求、苦悶和幻滅,反映了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理想主義、英雄主義和強者意識。這部小說富于詩意,充滿激情和音樂性,作者把各種現象都比喻為河流。諸如自然之河、音樂之河、生命之河與心理之河等。它們彼此連結,貫穿小說始終,構成作品大河式的藝術結構,具有深刻的象征意義。小說的出版,使羅蘭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被認為是西方世界的重要作家之一。
約翰·克利斯朵夫出生于德國萊茵河畔的一座小城,他們家是一個受人尊敬的音樂世家,爺爺曾做過王府樂隊的指揮,可是由于父親的酗酒,家境逐漸衰敗。
爺爺很喜愛孩童時的克利斯朵夫,常帶他到郊外散步,還給他講古代英雄的故事。做廚娘的母親生性懦弱,他經常遭到母親主人家的少爺和小姐的欺侮。孩童時的克利斯朵夫深深體會到了人世間的險惡與不公。
爺爺送給他一架舊鋼琴,還帶他到劇場欣賞歌劇,這使得克利斯朵夫漸漸對音樂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父親見此,便強制他練琴以便將來躋身上流社會。克利斯朵夫經常一邊流淚一邊彈著琴,在對父親憎恨的同時,又不由自主地被音樂的魅力所折服。
爺爺對小克利斯朵夫隨口哼唱的曲譜進行了加工整理,編成了樂曲,呈報宮廷開了一場音樂會。他的表演受到全場尤其是公爵的贊揚,六歲的克利斯朵夫被譽為“莫扎特再世”。克利斯朵夫深受鼓舞,更加勤奮地彈琴作曲,祖父喜極而泣。
克利斯朵夫十一歲時被任命為宮廷音樂聯合會的第二小提琴手。此時爺爺已經逝世,父親天天喝得爛醉如泥。為了掙錢補貼家用,克利斯朵夫不斷做著多份兼職,他既感到疲憊又感到壓抑和屈辱。在這樣的生活煎熬中,克利斯朵夫升任了樂隊中的第一小提琴手。
克利斯朵夫在一次鄉間野餐上認識了博學多聞的奧多,和他成為好朋友。參議官的遺孀克里赫太太帶著女兒彌娜從柏林搬到這里,請克利斯朵夫做她女兒的家庭教師,教她彈琴。克利斯朵夫愛上了彌娜,可她的母親堅決反對,兩人被迫分手。克利斯朵夫認識到自己和她們之間的等級差距,悲憤地離開了這里。
不好的事情接二連三地發生在他身上,父親喝醉酒摔死在了溝里,兩個弟弟外出謀生,只剩克利斯朵夫與母親相依為命。他拒絕了房東外孫女的示愛,愛上了年輕的小寡婦薩皮納,不幸的是她突然患病去世。克利斯朵夫在失望之余又和帽店女職員阿達廝混,可不久就被她給甩了。愛情的受挫使他意志消沉,整天結交無賴,喝得爛醉如泥。后來,在舅舅的幫助下,他終于重新振奮精神,把精力放到了音樂創作上。
東山再起的克利斯朵夫發現那些所謂大師的作品中充滿著虛假和做作,便勇敢地對幾乎所有的德國古典音樂大師進行了猛烈的抨擊。這使他遭到了守舊樂壇的斥責,被指斥為“異類”、“嘩眾取寵”,自己的音樂會也受到了觀眾的冷落,而他也成為“人民公敵”。孤獨而憤怒的克利斯朵夫決意遠走他鄉。在一次農莊節日舞會上,他因替一個姑娘抱打不平,失手打死了毆打她的軍官,不得不逃走。他匆匆給母親留了一張便條,然后便溜出邊境,來到法蘭西。
他在法國過著艱苦的生活,為了堅持藝術苦苦地掙扎著。后來,他找到為肉店老板的女兒葛拉賽、汽車制造商的女兒史丹芬以及她的表妹葛拉齊亞教授鋼琴的工作,生活這才漸漸安定下來。葛拉齊亞非常欽佩克利斯朵夫的才華,對他暗生情愫。
克利斯朵夫參加了巴黎文藝界的活動,想把一部話劇拿到劇院去演出。一個社會黨議員想幫他促成此事,只是他要求要讓自己的情婦在劇中擔任主角。克利斯朵夫為此與議員發生了激烈的爭吵,演出最終告吹。因受此事的牽連,克利斯朵夫幾乎丟掉了所有的教課差事,生活再次陷入困境之中。
克利斯朵夫結識了一個新朋友奧里維,兩人合租一套房子。經過了幾年時間的艱苦創作,克利斯朵夫的《大衛》終于在法德兩國獲得巨大成功和轟動。屢屢被人喝倒彩的《伊芙琴尼亞》也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大家公認克利斯朵夫是天才,他的生活也因此出現了轉機。
后來,克利斯朵夫發現自己和奧里維都愛上了工程師的女兒雅葛麗納,便大度退出,成全了他們的婚事。
克利斯朵夫的名氣越來越大,可就在這時,他卻再一次受到別人的陷害,陷入困境之中。可是隨后就出現了轉機,他被邀請到奧地利大使館去演奏。他這才發現,原來葛拉齊亞在奧地利當上了伯爵夫人,這一次是她暗中保護了克利斯朵夫。
勞動節到了,克利斯朵夫和奧里維參加游行運動,奧里維為了搶救一個孩子被人群踏在腳下,克利斯朵夫則在混戰中刺死了一名施暴的警察,隨后逃往瑞士,隱遁在一個小村里。
一次,他邂逅了葛拉齊亞,兩人都非常高興。雖然在葛拉齊亞兒子的阻撓下,倆人并沒有結合,但卻成為知己。
十年后,克利斯朵夫開始重新思索人生,他對通過藝術提升道德的信念徹底失去了信心,皈依了上帝。這時的克利斯朵夫聲名顯赫,他的作品在歐洲各地演奏并極受歡迎。他在德國殺死軍官的舊案已經撤銷,在法國打死警察的事也被人遺忘。可他卻怕觸及往日傷心之事,仍舊留在了瑞士,只是偶爾去巴黎轉轉。
克利斯朵夫晚年的作品已經沒有了往日的風雷激蕩,變得異常和諧恬靜。在彌留之際,他對自己的一生進行了總結:“我曾經奮斗,曾經痛苦,曾經流浪,曾經創造,讓我在你的懷抱中歇一歇吧。有一天,我將為新的戰斗而再生!”
上一篇:《《紅樓夢》》主要內容介紹,《《紅樓夢》》讀后感
下一篇:《《聊齋志異》》主要內容介紹,《《聊齋志異》》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