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套混戰計
第十九計
釜底抽薪
【原文】
不敵其力,而消其勢,兌下乾上之象。
——北齊魏收《為侯景叛移梁朝文》
【譯文】
不能夠迎擊敵人強大的正面力量時,就要消滅敵人強大力量借以存在或產生的根源,消滅事物借以存在發展的對面,事物本身的正面也就難以存在與發展了。
【評析】
釜底抽薪與揚湯止沸是同義語,但意思卻有所不同。揚湯止沸是事發之后,想辦法使之緩和,防止繼續惡化,這是暫救一時的治理辦法。釜底抽薪則是預防事件爆發和爆發后尋求徹底解決的一種手段,是一個治本的辦法,用來比喻對事情應該從根本上加以解決。
釜底抽薪之計的策略思想淵源,可追溯到戰國時代成書的《尉繚子》。該書《戰威第四》說:民之所以戰者,氣也;“氣實則斗,氣虛則走”,“講武料敵,使敵之氣失而師散,雖形全而不為之用,此道勝也”。這些話的意思是:部隊所賴以作戰的是勇氣;士兵勇氣旺盛就敢于戰斗,勇氣喪失就會潰逃。講究武備,判明敵情,設法促使敵人喪失勇氣而軍心渙散,使敵軍雖然結構形式完整卻不能作戰,這就是靠的政治謀略取勝。《尉繚子》在這里提出了一個采用某種謀略,以消減、消弱敵方的氣勢和斗志,然后戰而勝之的策略思想。后世提出的釜底抽薪之計,應當說正是在這種策略思想基礎上發展和形成起來的。繼《尉繚子》之后,相繼提出或提到類似思想的,有西漢《淮南鴻烈》:“故以湯止沸,沸乃不止;誠知其本,則去火而已矣。”東漢董卓《上何進書》:“臣聞揚湯止沸,莫若去薪。”北齊史學家魏收《為侯景叛移梁朝文》:“若抽薪止沸,剪草除根。”至明代以后,便在更多的書面語言中出現了“釜底抽薪”這一更為概括、簡明的語言。如明代嘉靖年間戚元佐《議處宗潘疏》:“諺云: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清代吳敬梓著《儒林外史》第5回:“如今有個道理,是釜底抽薪之法:只消失個人去,把告狀的安撫住了,眾人遞個攔詞,便歇了。”可見,明清以后,“釜底抽薪”已成為廣泛使用的民間語言,其策略思想已在許多場合下被使用。
釜底抽薪是預防事件爆發或爆發后尋求徹底解決問題的一種手段,是指不直接與其正面的鋒芒對抗,而是從其側面或幕后下功夫,從根本上減弱它的戰斗力,用以柔克剛的辦法來解決問題。
釜底抽薪原本是一句反映某種策略思想的成語。該四字只是說到了實現這種策略的手段,而沒有說明采取這種手段所要達到的目的。過去許多文章中采用“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一語,這就比較完整、明確地把這種策略思想表達出來了。
此計的含義如下:
一、先治其本。事物都分為“標”(枝節、表面)和“本”(根本、基礎)兩個方面。要徹底解決問題,應當先治本后治標。
二、去其所恃。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聯系而存在、相互依賴而發展的。一事物的存在和發展依賴于另一事物,那么后者便是前者的必要條件。如果破壞了后者,前者就會自行消亡。
三、攻心奪氣。古人說:“夫戰,勇氣也。”作戰憑借的就是一股士氣。士氣不是實力本身,但它對實力具有放大和縮小的作用。在我們不能或者不愿與敵人拼實力時,可以轉而攻氣,使敵人氣虛、心亂、氣消。這是一種心理上的瓦解戰術。
四、以柔克剛。硬碰硬如兩虎相斗,最終會兩敗俱傷。不妨用軟的來制服硬的。用柔和的辦法制服剛強的敵人,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古今中外,不論在情場、商場、戰場或政治舞臺上,運用釜底抽薪之法來解圍取勝者不計其數。
人生智謀例說
神偷施技退齊軍
戰國時,齊國出兵攻打楚國,楚國的令尹子發率兵抵御,三次交戰,三次皆敗,眼看就要豎白旗投降了。子發用了很多辦法,齊軍始終未受影響,聲勢依然強大。
正在子發愁眉苦臉的時候,有一個人求見子發,這個人很正經地對子發說:“國家興亡,人人有責。我外號叫神偷,今晚去敵營一試,說不定能扭轉局勢。”子發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只好同意了他的請求。
神偷趁著夜色偷偷潛入齊軍營地,把營帳偷了回來。子發派人把偷來的營帳送給齊軍統帥。第二天晚上,小偷又偷回齊軍統帥的枕頭,子發又公開送了回去。第三天晚上,小偷又偷回齊軍統帥的發插,子發還是使人送了回去。這時候,齊軍統帥大吃一驚,心想:這樣下去,我的腦袋豈不要被偷去了嗎?于是急忙下令班師回國。
兩軍對陣,一般要靠刀槍來決勝負。但是,這個神偷卻施展高超的偷技,使齊軍統帥感到自身難保。這種以柔克剛的辦法正是“釜底抽薪”計謀的應用。
林肯巧舌救無辜
一天,林肯從報上得知自己朋友之子小阿姆斯特朗被控告犯有謀財害命罪。林肯了解小阿姆斯特朗的為人,認為他絕不會干殺人之事,于是申請擔任被告律師。林肯向法庭查閱了全部有關案卷,進行仔細研究,直到胸有成竹才要求法庭復審。
復審開始了。全案的關鍵在于原告方面的一位證人福爾遜的證詞。福爾遜一口咬定他在月光下清楚地看到小阿姆斯特朗用槍擊斃了死者。
在法庭上,林肯問福爾遜:“依你所說,你與小阿姆斯特朗相距二三十米,你能看清嗎?你在草堆后面,而他在大樹后面。”
福爾遜回答:“那天晚上,皓月當空,完全可以在二三十米內看清目標。”
林肯又問:“你說你很清楚地看到了小阿姆斯特朗的臉,是這樣的嗎?”
福爾遜回答:“是的。”
林肯又問:“你肯定是在11點嗎?”
福爾遜回答:“沒錯。”
接著林肯發表了一番驚人的言論:“女士們,先生們,這個證人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騙子。他一口咬定10月18日11點在月光下認清了被告的臉。但是,常識告訴我們10月18日晚上弦月,11點時月亮就下山了,哪有什么月光?退一步說,假如再靠前,哪天晚上的確有月光,但月亮應當在西邊,草堆在東,大樹在西。如果被告的臉對著草堆,臉上是不可能有月光的,證人怎么可以從二三十米以外的草堆看清被告的臉呢?”
整個法庭立即嘩然,大家無不被林肯縝密的分析所折服,原告和福爾遜啞口無言。法庭最后宣布小阿姆斯特朗無罪獲釋。這一案件也使林肯成為全美國最著名的律師。
此案的關鍵在于證人的證詞,而證詞的關鍵是證人能否看清被告的臉。林肯以豐富的生活常識證明證人不可能看清被告的臉,等于“釜底抽薪”,全部推翻了證人的證詞,使小阿姆斯特朗無罪獲釋。
軍事謀略例說
越王勾踐還熟糧
越王勾踐回國后,臥薪嘗膽,圖謀滅吳。他帶頭參加農業生產,實行輕徭薄稅的政策,老百姓吃穿不愁,家家余糧滿倉。但是,為了麻痹吳國,勾踐向吳國借了一萬石糧食,謊稱越國遇到了災荒。
借的糧食第二年要歸還吳國。越王勾踐征求大臣文種的意見,說:“如果不還糧食,吳國可能會借口討伐我們;如果把糧食歸還,就會有利于吳國而不利于越國。怎么才能兩全其美呢?”文種獻計道:“我看糧食還是要還的。但我們可以在其中做手腳:從糧食中精選出一部分,蒸熟了還給吳國。這樣就有好戲看了。”吳國人見越國還回的糧食粒大飽滿(其實已被蒸過了),愛不釋手,于是第二年春天把它們當作良種播種到地里。結果可想而知,種子沒有發芽,秋天顆粒無收,吳國發生大饑荒,國力大大減弱。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勾踐還蒸熟之糧,使吳國中計發生饑荒,真可謂“釜底抽薪”,削弱吳國的實力,從而為他最終滅亡吳國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周亞夫智勝聯軍
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吳王劉濞聯合楚、趙、膠東、膠西、濟南、淄川等七個諸侯王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
正月,吳王劉濞、楚王劉戍聯兵向西進攻。他們首先攻打忠于漢朝廷的梁國,包圍梁都睢陽(今河南商丘市南),重創梁軍,并于崤函間(今陜西潼關至河南靈寶一帶)設下伏兵,阻止漢軍東出,形勢危急。
景帝任命周亞夫為太尉,率兵30萬前往梁國解危、平叛。周亞夫率軍行至灞上(今陜西長安縣東),采納趙涉建議,改變行軍路線,避開崤函間吳楚伏兵,繞道武關(今陜西商南縣西北)進軍洛陽,然后派兵回頭從后側襲擊吳楚聯軍設于淆函間的伏兵。繼而移軍滎陽(今河南滎陽縣),再從滎陽出發,從北側越過正被吳楚重兵圍困的睢陽,襲占敵軍后方重鎮昌邑(今山東省金鄉縣西北)。之后,又出奇兵長途奔襲淮泗口(今江蘇淮安市西),切斷吳楚聯軍的水上糧道。
梁王因睢陽吃緊,多次向周亞夫求援,周亞夫卻始終屯軍昌邑不動;梁王上訴到景帝那里,景帝遣人轉告周亞夫,周亞夫仍不發兵。
此時,數十萬吳楚聯軍久攻睢陽不下,糧道被斷,又不得西過,處境被動,其出兵時的猛勇之勢便大為削弱;不得已,轉而進攻昌邑,企圖與漢軍主力決戰。然而周亞夫卻仍然堅守不出。
吳楚軍對昌邑城實施強攻,又被漢軍在城西北角打得大敗。二月,叛軍糧盡,士卒饑疲,氣喪志頹,被迫退兵。周亞夫遣精兵乘機追擊,大破叛軍。楚王劉戍自殺,吳王劉濞僅收得殘兵數千乘夜逃脫,后竄至東越被誅。
周亞夫僅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未經大的強攻苦戰,便以很少的代價,平定了聲勢浩大的吳楚七國之亂,其奧秘何在?應該說,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他的“釜底抽薪”計。他繞開崤函伏兵,置危城睢陽而不救,置吳楚兵臨昌邑而不戰,這就避開了強敵的鋒芒;他首殲崤函伏兵,以奇兵斷敵糧道,又以堅壁昌邑,避免決戰,養精蓄銳,拖疲叛軍,這就大大加強了自己,削減了敵人的氣勢,然后乘機反攻,大獲全勝。
曹操燒糧毀倉大敗袁紹
公元200年7月,曹操在成功地伏擊了袁紹以后,退守到官渡。官渡是南北交通的咽喉,如果官渡失守,許都就失去了屏障,因此曹操要力保官渡。在袁紹兵力還處于優勢的情況下,曹操跟荀攸等謀士研究后,決定采取防御的策略:筑起牢固的營壘,挖掘長長的壕溝,堅守不出,等待戰機。
袁紹見曹操不肯出戰,每天派人到曹操軍營外辱罵、挑戰,但曹操部下的將士們不動聲色,全不理睬。這樣,雙方相持了3個月。
時間一長,曹操的軍糧供應出現了嚴重困難。曹操這時也很憂慮。他寫信同留守許都的荀攸商量,打算退守許都。
兩天后,荀攸派人送來書信,他告訴曹操:“當前是戰敗袁紹、取得勝利的重要關頭,曹軍糧食雖然不足,但是還不至于毫無辦法,只要堅持下去,戰局一定會很快發生變化。”還勸曹操:“要努力爭取最后勝利,千萬不要退兵,失去機會。”
曹操認為荀攸的見解很正確,就堅定了同袁紹周旋到底的決心。他一面命令部隊繼續固守官渡,一面密切注視敵人動態,以便尋找有利時機,進行最后決戰。
袁紹有一個叫許攸的謀士,因與袁紹不合前去投奔曹操。許攸把袁紹屯糧地烏巢的情況詳詳細細地告訴了曹操,并且說:“守將淳于瓊是個驕傲自大的人。他飲酒無度,防備不嚴,如果你用輕騎兵突襲烏巢,燒毀屯糧,袁軍便不攻自破了。”
當晚,曹操就布置許攸、曹洪等留守大營,自己帶著樂進、張遼及500輕騎兵連夜出發。
為了蒙蔽敵人,曹操叫部隊打著袁軍的旗幟,從小路急速向烏巢前進。戰馬的嘴都被包扎起來,不讓發出一點聲音,每個兵士都隨身帶了硫磺、硝煙等引火物,準備到時放火。
烏巢的袁紹守軍,因為前段日子催促運糧,長途奔波,已疲勞不堪,再加接連幾夜防守,并不見絲毫動靜,所以今夜懶于巡邏,統統呼呼入睡,就連淳于瓊也灌飽了酒,鉆在被窩里做好夢。
曹操和將士在頭遍雞叫前已經混進烏巢,5000人馬四下散開,有的把住要道,有的將糧屯團團圍住,放起火來。袁軍從睡夢中驚醒過來,只見糧屯周圍濃煙四起,火光沖天,頓時亂作一團。
袁紹聽說曹軍殺死了淳于瓊,燒了烏巢的糧草后,惶恐不安,遂軍心大亂,全線崩潰。
曹操乘勢領兵出擊,袁軍大敗。袁紹只率領800名親兵逃回河北。官渡一戰,袁紹的全部主力被殲,從此一蹶不振,于公元202年病死。
袁紹統兵10萬來取許都,曹操只有兵員3萬,力量對比懸殊。而曹操看到了袁紹致命的弱點——糧草重地烏巢無重兵防守。糧草乃行軍作戰之本,斷之則軍心浮動。于是曹操采用“釜底抽薪”之計,引軍攻下烏巢,燒毀糧倉,從而使袁紹10萬大軍喪失士氣,一舉擊潰之。
商戰謀略例說
希船王沙漠之行
施展“釜底抽薪”之計,可以由挖對方“墻腳”開始,削弱對方戰斗力,從而改變力量對比,所以,在西方企業競爭中,各方力量不斷變換使用這類花招。
1953年夏,一艘當時世界上最豪華的游艇駛進了沙特阿拉伯的吉達港。這艘名為“克里斯蒂娜”的游艇,誰都知道是希臘船王奧納西斯所有。奧納西斯夫婦既非渡假旅游,也非到麥加朝圣,他們來沙特阿拉伯究竟為什么呢?
“我們應該想到奧納西斯在覬覦阿拉伯的石油,否則他到吉達一事就無法解釋。但是他將怎樣對付擁有開采那里的石油壟斷權的阿美石油公司呢?”美國《華爾街日報》這樣猜測并提出了問題的關鍵。
眾所周知,沙特阿拉伯享有大自然賜予的得天獨厚的寶貴財富——石油。
西方實業家嗅到了這巨大財富的氣息,爭先恐后地來到這陽光炙人的國度,意在爭取沙特石油的開采和運輸權。但阿美石油公司和沙特國王早就訂有明確的壟斷開采石油的合同:每采出一噸石油,給沙特相當數目的特許開采費,石油采出后,由阿美石油公司的油船隊運往世界各地。阿美石油公司的這堵高墻,嚴密地保護著它的特權,幾乎連一點縫隙也沒有,其他公司只好望洋興嘆,含恨而歸。
然而奧納西斯在設法搞到合同復制件后,經過仔細研究,卻發現合同并沒有排斥沙特阿拉伯擁有自己的油船隊來從事石油的運輸。
這不是阿美石油公司嚴密防守的高墻的縫隙嗎?而且正是奧納西斯完全有能力鉆進去的縫隙,石油不運出沙特阿拉伯就不能獲得它應有的市場價值。因此只要設法壟斷沙特阿拉伯石油的海運權,形勢就會對阿美石油公司大為不利,其勢力就大大削弱,從而可以迫使他轉讓出部分股份,奧納西斯就可以實現他直接插手石油業的宿愿了。
帶著美好的憧憬,奧納西斯在吉達港一下船,就直奔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到王宮作了一次“閃電式”的訪問。他和年邁的國王作了長時間的密談。
“年高德重的國王啊,安拉將人間的財富賜給您,您為什么不想法把您應得的錢再提高一倍?阿美石油公司把您的石油開采,通過運輸又賺到兩倍的錢。您為什么不自己買船運輸呢?阿拉伯的石油理應由阿拉伯的油船來運輸啊!”
聽了船王這番話,國王由驚愕變得興奮……
幾個月后,奧納西斯和沙特阿拉伯國王簽訂了震撼世界企業界的《吉達協定》。協定規定:
成立“沙特阿拉伯油船海運有限公司”,該公司擁有50萬噸的油船隊,全部掛沙特阿拉伯國旗。該公司擁有沙特阿拉伯油田開采的石油運輸壟斷權,該公司的股東是沙特阿拉伯國王和奧納西斯。
協定的簽訂宣告了奧納西斯的成功,這個協定一旦全部實行,沙特阿拉伯和奧納西斯各自想得到的都將得到,阿美石油公司卻將遭到致命的打擊,鍋底燃燒正旺的柴被抽走了,鍋里的水還能開嗎?
奧納西斯在沙特阿拉伯以“閃電外交”擊敗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阿美石油公司,靠的就是“釜底抽薪”——找到對手的弱點,成功地攻擊對手的生命線。
每個企業經營者都有可能遇到強大的對手,不要和他硬碰硬,而是應該懂得,無論他多強大,都有他賴以生存的生命線,這就是沸水鍋底的燃柴,找出來并抽掉它,再與對手斗智斗勇,就容易得多了。
“麥當勞”扭虧為盈
“麥當勞”公司曾經有一段時間經營很不景氣,出現了嚴重虧損。為了找出問題的原因,“麥當勞”公司的總裁克羅克親自來到了各公司、各部門檢查工作。在檢查中,他發現公司的管理存在很多問題,而產生這很多問題的一個共同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公司的各職能部門的經理們習慣于坐在靠背椅上指手劃腳。由于靠背椅坐起來十分舒服,又加上辦公室的各種現代化設備很齊全,所以很多經理們便逐漸地脫離生產第一線,而只是靠在椅背上發指示。
針對這個問題,公司總裁克羅克向各地麥當勞快餐部發出命令,要把所有經理坐的椅子背鋸掉。坐椅沒了椅子靠背,身體無所依靠,坐久了就會腰酸背痛,這樣就迫使那些貪戀舒適的經理能經常深入到基層,到第一線了解情況,解決問題,而不再坐在椅子上,憑想當然來發布號令。
公司總裁克羅克鋸掉經理椅子“背”的措施果真有奇效,很快“麥當勞”快餐店都扭虧為盈,不久又都出現了興旺景象。
當然并不是坐靠背椅子的經理們都必然會產生“官僚主義”,但是就“麥當勞”公司當時的情況看,貪戀辦公室的坐椅,不深入到第一線,的確是公司嚴重虧損的重要原因之一。鋸掉椅背就等于鏟除了產生“官僚主義”的條件,但是借此可以使經理們受到警戒。
這是“釜底抽薪”之計中的“去其所恃”的策略。
上一篇:《三十六計·第十計·笑里藏刀》原文與評析
下一篇:《三十六計·第四計·以逸待勞》原文與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