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墨子·親士》原文鑒賞
入國而不存其士①,則亡國矣。見賢而不急,則緩其君矣。非賢無急,非士無與慮國②。緩賢忘士,而能以其國存者,未曾有也。
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③,桓公去國而霸諸侯④,越王勾踐遇吳王之丑⑤,而尚攝中國之賢君⑥。三子之能達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國抑而大丑也⑦。太上無敗⑧,其次敗而有以成,此之謂用民。
吾聞之曰:“非無安居也,我無安心也;非無足財也,我無足心也?!笔枪示幼噪y而易彼,眾人自易而難彼。君子進不敗其志,內究其情⑨。雖雜庸民,終無怨心,彼有自信者也。是故為其所難者,必得其所欲焉;未聞為其所欲,而免其所惡者也。
是故逼臣傷君⑩,諂下傷上。君必有弗弗之臣(11),上必有詻詻之下(12)。分議者延延(13),而支茍者詻詻(14),焉可以長生保國(15)。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則喑,遠臣則噤(16),怨結于民心。諂議在側,善議障塞,則國危矣。桀紂不以其無天下之士邪,(18)殺其身而喪天下。故曰:歸國寶(18),不若獻賢而進士。
今有五錐,此其铦,铦者必先挫;有五刀,此其錯(19),錯者必先靡(20)。是以甘井近竭(21),招木近伐(22),靈龜近灼(23),神蛇近暴(24)。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25);孟賁之殺(226),其勇也;西施之沉(27),其美也;吳起之裂(28),其事也。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長。故曰:太盛難守也(29)。
故雖有賢君,不愛無功之臣;雖有慈父,不愛無益之子。是故不勝其任,而處其位,非此位之人也;不勝其爵,而處其祿,非此祿之主也。良弓難張,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致遠;良才難令,然可以致君見尊(30)。是故江河不惡小谷之滿己也,故能大。圣人者,事無辭也,物無違也,故能為天下器(31)。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鎰之裘(32),非一狐之白也(33)。夫惡有同方不取,而取同己者乎(34)!蓋非兼王之道也。是故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35),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堯堯者(36)。乃千人之長也,其直如矢(37),其平如砥,不足以覆萬物。是故溪陜者速涸(38),逝淺者速竭,磽確者其地不育(39)。王者淳澤不出宮中,則不能流國矣。
【注釋】 ①存:《說文》:“存,恤問也?!币隇殛P心。 ②慮:《說文》:“慮,謀思也?!?③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文公,晉文公重耳。他做國君之前,受到父親晉獻公和驪姬的迫害,被逼出走,流亡十九年?;貒次缓?,重用賢才,使晉國富強起來。正:統治?!稜栄拧罚骸罢?,長也?!庇帧稄V雅》:“正,君也?!?④桓公去國而霸諸侯:桓公,齊桓公小白,齊襄公的弟弟。襄公無道,他被迫出奔莒國。襄公被弒后,他回國即位,重用管仲等賢才,使國家富強,稱霸諸侯。 ⑤“越王”句:越王勾踐曾被吳王夫差打敗,困在會稽。他重用范蠡、文種等人,勵精圖治,反滅吳國,威震中原,成為五霸之一。丑:恥辱。 ⑥攝:同“懾”,威懾。 ⑦抑:遭受壓抑窘困。 ⑧太上:與“其次”相對而言,即最上等,最上策。 ⑨內:返,回顧。 ⑩逼臣:指權勢過重,危及君權的大臣。逼:危及。 (11)弗弗之臣:指敢于諍諫之臣。弗:違逆。( 1 2 ) 詻:說話正直。洛:音e,同諤。 (13)分議者延延:分:同紛。分議者:指不茍同而持不同意見的大臣。延延:長久,反復辯論的意思。(14)支茍:文字可能有誤。支:當是交;茍;當是敬,即儆。此指交相儆戒。 (15)焉:相當于乃。 (16)噤:閉口不言。 (17)桀紂:桀:夏桀,夏朝末代君主,暴君。紂;商紂王,商朝末代君主,暴君。 (18)歸:通饋,饋贈。 (19)錯:磨刀。 (20)靡:銷蝕。 (21)近:當作“先”字,因古篆字形近而誤。 (22)招木:即喬木,高大的樹木。 (23)靈龜近灼:古人用龜甲燒灼來占卜,決定兇吉。 (24)神蛇近暴:古代曝曬蛇類以祈雨。暴,同曝。 (25)比干:商朝賢臣,因進諫紂王而被殺死??梗焊呖?,品行鯁直。 (26)孟賁:齊國的大力士,傳說能“生拔牛角”。 (27)西施:越國美女。越王勾踐將她送給吳王夫差,以消磨其意志。據《吳越春秋·外篇》載,越滅吳之后,西施也被沉入江中。 (28)吳起:戰國時代杰出的軍事家,生于衛國,曾歷仕魯、魏,后奔楚,實行變法,使國富兵強。但受權貴所忌,楚悼王死后,被車裂。 (29)太盛難守:物極必反的意思。太盛:指事物處于極端狀態。 (30)致:使。見:被,受到。 (31)器:材料,引申為良才。 (32)千鎰之裘:鎰:古代衡量黃金的重量單位,一鎰為二十四兩(一說二十兩);裘:皮衣。 (33)白:指狐貍腋下的皮毛,色純白。 (34)“夫惡有”二句:原作“夫惡有同方取不取同而已者乎”,當有文字誤倒?,F據俞樾說改。同方,指同道。 (35)潦潦:這里是清澈的意思。 (36)堯堯:極高的樣子。 (37)溪:山中小溝;陜:通狹,狹隘而不旁通。 (38)逝:應為游字,通流。 (39)磽確者:音qiao que (敲卻),形容土地堅硬貧瘠。
【今譯】 到一個國家(主政)卻不關心那里的賢士,就會使國家陷入危亡。發現賢才而不馬上起用,就是對國君的怠慢。不是賢能,就不能解救急難;不是人才,就不能圖國之富強。怠慢賢能,輕視人才,而能使國家長治久安,是從未有過的事。
從前,晉文公流亡國外,后來卻成為諸侯的盟主;齊桓公被迫出走,后來卻稱霸諸侯;越王勾踐一度遭到吳王的侮辱,后來卻成為威臨中原的賢君。這三個人能功成名就,顯達于天下,都是在他們的國家一度窮困、遭受屈辱的情況下取得的。所以,最上策是不遭失敗;其次是失敗了,還有辦法轉敗為勝。這是善于用人的緣故。
我聽到過這種說法:“不是沒有安身之所,而是我不能有茍且偷安的思想;不是沒有豐足的財物,而是我不能有滿足的念頭?!币虼?,賢明君子能嚴于責己而寬以待人,而平庸之輩則寬容自己而苛求別人。君子在順利時不會改變進取的志向,在逆境中能反思失敗的原因。即使降到平民的地位,也不會自暴自棄,這是他有自信心的緣故。所以,即使做對他來說是困難的事,也一定能達到自己的目的;沒聽說過要想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可以回避困難的。
權勢太重的大臣會危及君主,奉承諂媚的下屬會損害主上。君主必須有敢于諍諫之臣,主上必須有敢于直言的下屬。有持不同意見者的反復辯論,能相互警戒者的直言勸諫,才能夠長養民生保存國家。如果臣下只注重保全自己的爵位,身在其位而不進諫,君主身邊的臣子沉默不語,遠離君主的臣子沉吟而不言,不滿情緒就會在人民心中積聚起來。諂媚奉承的人在君主身邊,正確的意見被阻塞,國家就危險了。夏桀、商紂不就是沒有天下賢士的輔佐而遭殺身之禍,失去江山的嗎?所以說,贈送國家,不如舉薦賢能,提拔人才。
現在有五個錐子,其中有一個是銳利的,但銳利的必定先變鈍;有五把刀,其中有一把被磨礪,但磨礪好的必然先銷蝕。所以,清甜的水井首先被汲干,高大的樹木首先被砍伐,靈異的龜甲首先被燒灼,神奇的長蛇首先遭曝曬。因此,比干的被殺,是因為他品行鯁直;孟賁的被殺,是因為他太勇敢;西施被沉于江,是因為她太美麗;吳起被車裂,是因為他專注于變革。上述這些人,沒有一個不是因為自己的長處而遭難的。因此說:事物處于極端狀態,就難以持久。
雖然有賢明的君主,不會愛沒有功績的臣子;雖然有慈祥的父親,不會愛沒有長進的兒子。因此,不能勝任那種職能,卻處在那種職位,他就是不應該占據這種職位的人;不能勝任那種官爵,卻享用那種爵位的俸祿,他就是不配享受這種俸祿的人。優良的弓難以張開,但它可以射到高處,射入深處;優良的馬難以駕馭,但它可以載馱重物,到達遠方;杰出的人才難以支配,但他可以使國君受到尊敬。因此,江河不嫌棄小溪的水來注滿自己,所以能匯成滔滔巨流。圣人遇事不推辭,處理事情不違背常理,所以能成為治理天下的良才。因此,江河的巨流,不是一個源頭的水所能匯; 成;價值干金的皮衣,不是一只狐貍腋下的皮所能做成。哪有將同道的人拋開不用,而只用茍同于自己的人的道理呢?那樣做,就不是兼愛天下的君王的原則了。因而天地未必經常光明,大水并不永遠清澈,大火不會長盛不滅,‘君王的德行并非高不可攀。至于作為千萬人的統治者,如果直得象箭桿,刻板得象磨刀石,就不能蔭護萬物。因此,狹窄的小溪干涸得快,淺陋的水流枯竭得快,堅硬貧瘠的土地不生五谷。君王淳厚的恩澤只局限于宮廷之中,就不能流布到全國。
【集評】 明·羅一峰:“大意俱見冒頭下,是引證之耳?!?br>
明·張周田:“更端辯論,快絕。”
明·陳明卿:“似整齊而流動?!?br>
明·崔后渠:“以良弓良馬比士,確甚。”
明·薛方山:“章法甚高?!?br>
明·楊碧川:“通篇議論國之所以存,在于親士;周之所以亡,在不親士。此等議論,即吾儒不能易也?!?以上均見歸有光《諸子匯函》卷三)
民國·張之純《評法諸子菁華錄·墨子》:“下有賢士諫諍,乃不得不勉為其難。難字系篇中眼目。”(“良弓難張”、“良馬難乘”)“應上數難字”。
【總案】 墨家學派在先秦最先旗幟鮮明地呼吁重視人才問題。《親士》篇是論述如何重惜人才的論文,內容與《尚賢》篇互為補充,可以看作我國古代最早的人才學專題論文之一。作者提出一些帶普遍性的問題,如賢才難得,且往往受壓受辱;國君必須懂得鑒別敢于諍諫的賢才;要能夠容納不同意見等等?!队H士》等七篇,可能是戰國后期墨家的作品。在寫作上,《親士》既保有墨家原有的樸實氣息,在不少段落也使用了戰國后期諸子論辯中所常用的修辭手段,如運用比喻、典故、引語、對仗、排句、押韻等等。結構上比較特殊,第一段開門見山地點明主題,提出重視人才的重要,下面各段并不連貫,而表現為一種并列關系。各段分別從不同側面,以不同視角來看待和論說人才問題。最后兩段,則幾乎全是用形象手段來說理,多用比喻、排比、對仗等法,使文章顯得形象性豐蔚,文彩燦現,且句式整飭,音韻鏗鏘,藝術性突出。不少文句富含哲理,語帶警策,已漸成名句。這樣的散文片斷,在藝術特征上可以與茍子《勸學》篇比匹。
上一篇:《先秦散文·晏子春秋·傷槐者之女(諫下·二)》原文鑒賞
下一篇:《先秦散文·國語·優施教驪姬譖申生》原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