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美學基本理論·超越
主要指藝術審美創造對于現實生活的超越性。藝術創作主體的審美創造,是以得自現實的各種材料為依據,進行形象形式的物化創造。這種創造要借助于藝術表現的多種手段,從日常平凡的生活范圍創造出不奇而奇的非凡藝術,實現對于生活自然形態的超越; 以自我感受反應時代大眾的呼聲,實現對于個人的超越;對現實見微知著作出超前反映,實現對于已然現實的超越。
藝術的價值主要在于審美創造的超越。藝術的超越性是出現并實現于創作主體對于生活對象的再現,對于自身審美心理的表現過程當中,它是見之于審美對象化的成功創造。因而,沒有超越性的藝術,就不能成為真正的藝術。因為超越規律的不可逾越性,至使現代的超具體的“波普藝術”,在構造他們的“藝術作品”時,也不得不把散放的拖布、水桶和櫥柜的空間位置,人為地進行一番移位組合,也要造成“超越”。當然這種“超越”是表面、庸俗的,不能成為真的藝術的超越。
藝術超越性來自創作主體的超越意識和超越手段。超越意識帶有主體的修養性,它的致用須要付諸超越手段。這主要體現為:
第一,在對實際生活的增刪隱顯中實現藝術真實性上的超越。所以要有這種超越手段,這是因為藝術是第二自然,它的價值首先不在于給人提供一個自然的摹本,而是要給人以比現實生活更高的東西,這就是見之于感性的更本質內在的第二自然,以實現藝術的審美價值。這就要求藝術家有對現實生活的隱跡立形,搜妙創真,向著藝術真實的目標突進。這時實際生活必須與人的審美創造主旨結合,服從人的審美創造的需要。此中主體的想象虛構占有支配地位,它改變著時空中存在的事實,為了揭示出真實,有時不得不摒棄真有的事實。甚至要創造不可能有的事情以表現事實。黑格爾說藝術的目的在于“剝去外部世界的頑固的外部性”,說的就是要創造超越生活外觀的藝術真實性。
第二,在對日常現象的集中概括中實現藝術創造性上的超越。在現實世界中,生活不論具有何等生動的形式,那都是生活本身的,并不屬于藝術。人對于藝術的要求是要有轉化中的創造性,沒有這個就是沒有藝術價值的平庸之作。創造性在于匠心獨運。處在美的規律的支配下的各種藝術家。他們每人的面前都有許多條通向杰出創造之路,但是這些路口好象都堵塞著生活平常性的障礙,要真的走得通,又須得入乎平常,在美的規律的門檻上出乎超常。 “文章切忌隨人后”,忌的就是不能超常創造。在文藝史上被人承認的作品,都是具有創造性的作品,都是別人創造不了的作品。天才的藝術實質即在于此。英國詩人蒲伯說,詩人的任務就是說“大家都感受到了卻沒有人很好地表現出來的東西”,其意義也在于強調創造才能超越庸常的特點。
第三,在對客觀對象的體物賦情中實現藝術感染性的超越。藝術的表現對象本來是外于創作主體而存在的,是非藝術的,它是在與創作主體形成為對象化關系之后變成藝術對象的。藝術家在對于對象的處理過程中,通過審美心理創造的全部體驗分析,對于對象體物賦情,使物我合一、形神合一,情理合一,使作品比客觀原來狀態具有更強烈的外化爆發力,更深入的動情感召力,實現藝術所特有的審美感染性。這種感染性上的超越,經常是以直接形象方式創造實現的,但有時又是在直接形象方式之外的形與形、形與神的關系之間實現的。這后者就是中國古代美學崇尚的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以及帶有明顯空靈意味的“超以象外,得其環中”。西方當代美學發現了藝術中存在于創作主體與欣賞主體審美經驗之間的超物載體的某種審美本質,說它“不存在它的物質載體中,只是在一定的結構里,以某種非武斷、非主觀的方式與之相聯系。”這是對于抽象美的強調。這與中國古代美學中“離形得似”、 “超以象外”的理論完全一致。在藝術感染上,不能忽視這個中西美學都曾積累有相當豐富經驗的實踐創造方式。
上一篇:文藝審美分類創造·超現實主義攝影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阿·托爾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