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是村莊的靈魂,村莊是樹的依靠,它們總是相依為命!
雖然濃蔭蔽日的地方未必就有村莊,但有村莊的地方肯定有樹,在樹木的遮擋下,村莊才能顯得寧靜、安詳,像一位老人,坐在門前,曬著日光,享受著生活的溫馨與寧靜。然而,現在的蘇北農村,樹種比較單一,很多村莊清一色的意楊樹,很難看到其他樹種。意楊樹之所以能夠得到推廣,普遍栽植,就是因為它成長期較短,只要十幾年甚至幾年時間就能成材,就可以上市交易。
這種單一的栽植結構破壞了樹木的生態環境,也給人們帶來了煩惱。每年春夏之交,意楊樹揚花季節,大量的棉絮隨風飄蕩,像下雪一樣在空中漫天飛舞。人們為了躲避意楊棉絮的刺激,不得不戴上口罩。有的人對意楊棉絮過敏,每到這個時候,都不敢出門。可以說,近年來因為意楊樹的大量栽植,造成了生態環境的破壞,也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困擾。有人為此建議,淘汰意楊樹。這種意見值得地方政府及老百姓參考。
小時候,農村樹種可不是這樣單一,那時候的農村樹木品種繁多,可以說是應有盡有。記憶里的村莊生長著許許多多的樹,楊樹、柳樹、洋槐樹是最常見的,還有榆樹、槐樹、楓楊、橡樹、桑樹、泡桐樹,果樹則有桃樹、杏樹、梨樹、棗樹、櫻桃樹、栗子樹、柿子樹等。這些品種不同的樹,為村莊撐起了一把大傘,組成了一個綠色的世界。每到春天,有的樹就開滿了花,可謂是百花齊放,姹紫嫣紅。而因為樹種不同,開花的季節也不同,花期的綿延,讓整個村莊都籠罩在花的海洋中。
最早開花的是櫻桃樹,每年春天,它是第一個開花的,在小草剛剛發芽的時候,櫻桃樹就蓄謀著開花了,櫻桃花往往是在人們不經意之間,一夜間就綻放了,在櫻桃花綻放的剎那,天似乎一下子就亮了起來,整個世界都顯得明亮、鮮艷。隨后,杏樹、桃樹爭相開放,讓整個村莊都溢滿了香氣。
而洋槐花樹開花則要到春末夏初,等到那些果樹花一樹樹落盡,洋槐花就要開了!洋槐樹雖然長得丑陋,但是,它的花卻是香氣最濃的,洋槐花開的季節,整個村莊都沉浸在洋槐花的香氣中,呼吸著這樣的空氣,真的是心曠神怡。一個村莊不要多,只要有三五棵洋槐樹,它的香氣就能覆蓋整個村莊,如果有很多很多的洋槐樹,這種香氣則會更加馥郁,香氣傳播得也會更遠。每年春天,村莊里的這些樹們就會百花齊放,紅的、白的,間隙襯托著綠葉,讓村莊變得美麗無比。
洋槐樹也是最普通的樹,即使在首都北京,也被廣為栽植。文學大家張恨水在他的散文《五月的北平》里這樣描寫北京栽植洋槐樹的景象:“尤其槐樹,不分大街小巷,不分何種人家,到處都栽著有。在五月里,你如登景山之巔,對北平城作個鳥瞰,你就看到北平市房全參差在綠海里。……白色的洋槐花在綠枝上堆著雪球,太陽照著,非常的好看。”然而,近年來我村洋槐樹已經瀕臨絕跡,讓人喟嘆。
柳樹是我們喜歡的一種樹,我們那里有一種習俗,就是清明節家家門前都要插柳。春天到了,柳樹吐綠,垂下了千萬條枝條。枝條上冒出嫩嫩的芽,隨著時間推移,這些芽就變成了綠葉。
每到清明,我們就會去采折柳樹枝條,將枝條插到門和窗戶上方的屋檐下,這種習俗一種延續著。據說,清明插柳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初一為三大鬼節,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人們為防止妖魔鬼怪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難怪清明插柳成為傳統習俗,原來具有驅魔辟邪的作用。清明是鬼節,此時又恰好是柳樹枝條發芽的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據說,清明插柳這個習俗早在唐代就有了。那時候人們認為三月三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宋元以后,清明節插柳的習俗非常盛行,人們踏青玩游回來,在家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其實,清明插柳既是為了辟邪,同時,家家戶戶門前插上的綠色的柳枝,也妝扮了整個村莊。每年清明一到,農村家家門前垂柳輕拂,讓整個村莊都煥然一新,這是一派多么美麗、多么富有詩意的景象!
小時候,我們莊子上有一戶人家有一棵橡樹,橡樹的果實是小橡子,小時候我們經常去橡樹下撿小橡子。用刀將小橡子里面的肉剜出來,然后在一頭開一個洞,在中間再挖一個洞,形成九十度角。然后用中空的竹子插進一頭的洞里,就做成了煙袋鍋。將香煙插進小橡子中間的洞里,點燃就可以像煙袋鍋一樣吸煙了。有一種樹開的花像小蜜蜂一樣,開始我們一直不知道這種樹叫什么,后來查閱了書籍才知道,這種樹叫楓楊。還有栗子樹,每年秋天栗子成熟了,栗子就會掉落下來,掉落下來的栗子一般都是熟透了的栗子,都裂開了口,我們可以看到栗子像小寶貝一樣乖乖地躺在栗子包里,非常可愛。栗子殼像刺猬一樣,一不小心手就會被它的刺扎傷。所以,對于栗子,我們是又愛又恨。還有苦楝樹,我們稱它是“年棗樹”,苦楝樹的果實很像棗子,但是比棗子小,也不能吃,但結滿了果實的苦楝樹一樣能吸引我們的目光,它的種子有時候會變成我們玩耍時攻擊對方的“子彈”。至于果樹也有很多,最常見的是杏樹、櫻桃樹,柿子樹,還有桃樹。桃樹又分大桃和毛桃兩種。所謂的大桃,就是桃子表皮比較光滑,桃子個頭又大。而毛桃的表皮則長滿了絨毛,果實也比較小。所以,大桃比毛桃更有食用價值,也更受到我們這些小孩子的喜歡。小時候,在村莊邊上,有一戶人家有一棵柰子樹,上面結滿了小柰子,讓我們很眼紅。在麥子將要成熟的時候,小柰子也就可以吃了。那時候我們經常到柰子樹下玩耍,眼饞地望著樹上的小柰子,希望它們能自動掉下來。
以前,農村生長的樹木品種繁多,是因為那時候人們還沒有把樹木當商品,所以樹木們可以自由自在地生長,不擔心被人隨便砍伐。然而,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樹木變成了商品。樹販子穿行在鄉村,在村莊高喊哪家賣樹了?就有一批批樹木被伐倒。后來,因為很多樹木生長緩慢,人們就不愛栽植了,導致一些樹種遭到了淘汰,退出了村莊。有一段時間,泡桐樹由于生長速度比較快,成為農村風靡一時的樹種。泡桐樹又被人們稱為“五年抱”,意思是生長五年就可以長到夠一個人摟抱那樣粗了。然而,因為泡桐樹根系不發達,樹根扎進泥土很淺,樹木根部四周缺少護衛根須,所以非常不抗倒伏。夏季一場暴風驟雨,被吹倒的多數是泡桐樹。泡桐樹因為生長周期短,木質又比較疏松,因此經濟價值不大。后來慢慢地,泡桐樹被市場淘汰了。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楊樹又成為農村的新寵。現在,蘇北農村到處都是楊樹,有的地方還被稱為“意楊之鄉”,可見楊樹栽植之多。因為楊樹生長期短,經濟效益快,所以人們大力栽植,結果導致其它樹種急劇減少。楊樹的普遍栽植也破壞了生態平衡,每年春夏之交,楊樹花泛濫,楊絮在空中四處飄舞,危害了人們的身體健康。有人對楊絮過敏,也對楊樹避之不及。
農村單一栽植楊樹帶來的危害,越來越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很多人建議淘汰楊樹,可是,在追求經濟利益的今天,人們能聽得進去嗎?宋代詩人辛棄疾在《青玉案》寫道:“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這里的花千樹,形象地描述了樹枝繁多的景象,東風催開的不僅是很多棵樹的花,更是很多品種的樹的花。這是多么美麗的圖景!可是,現在的農村,什么時候能回到過去的那種圖景呢?
上一篇:《春天里》羅勇散文賞析
下一篇:《夢見早春杜鵑紅》楊慶生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