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英國小說家。一八六六年九月二十一日生于布朗利一個破落的小店主家庭。由于生活貧困,很早就輟學而開始獨立謀生,當過學徒和郵差。后考入倫敦大學,攻讀生物學,得到著名科學家、哲學家赫胥黎的指導。一八九〇年畢業后任中學教員。一八九三年因病去職,從事專業創作。曾于一九二〇和一九三四年兩次訪問蘇聯,肯定了蘇聯人民豐富、充沛的文化精神生活,但對蘇聯人民能否建成社會主義持懷疑態度。一九四六年八月十三日于倫敦逝世。威爾斯從青少年時代就關心社會改革問題,曾一度參加費邊社,主張通過教育和科學技術進步來改造社會,這種思想一直滲透在他的創作中。前期的主要作品有《時間機器》(1895)、《莫洛博士島》(1896)、《隱身人》(1897)、《星際戰爭》(1898)、《月球上的第一批人》(1901)等。這些充滿引人入勝的科學預言和幻想的小說,常常以怪誕離奇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影射資本主義制度的不合理。《時間機器》描寫某科學家乘坐自己發明的能飛向過去和未來的機器,進入八十萬年后的世界,發現地球上的人類已經變成兩類:不勞而食的“哀爾”,與終日勞動養活“哀爾”的“莫洛克”。作品以強烈的諷刺筆調,預示了剝削制度所造成的可怕結果。《星際戰爭》描寫火星人入侵地球的恐怖景象,指出先進的科學技術如果掌握在毫無人性的人手中是危險的。從1900年開始,威爾斯寫了不少以現實社會生活為題材的小說,主要的有《愛情和魯維軒先生》(1900)、《基普斯》(1905)、《波里先生的歷史》(1910)等。它們大多以城市小市民為主人公。作者用幽默、詼諧而又蘊含同情和哀傷的筆調,寫出了小人物的可憐和可笑,揭露了資產階級的商業欺騙,道德的虛偽和教育制度的不合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威爾斯深受震驚,他愈加重視小說的社會宣傳作用,把創作當成宣傳和討論社會問題的講壇,寫了《勃列特林先生看穿了它》(1916)、《上帝——無形的國王》(1917)、《主教的靈魂》(1917)等“政治性”小說,宣傳進行精神上的宗教革新,以建立世界性的合理社會的改良主義主張。他還發表過一部哲理小說《威廉·克里沙爾的世界》(1926),闡述了自己對政治、經濟、哲學、宗教、道德、藝術等問題的見解,顯示出淵博的學識。但也存在忽視作品的藝術性的傾向。進入二十年代,威爾斯又創作了一些社會幻想小說,表達了自己烏托邦式的理想。三、四十年代,反映世界大戰的殘酷性的作品在威爾斯的創作中占有突出地位。作者在《巴海姆先生的獨裁政治》(1930)、《未來事物的面貌》(1933)、《你決不會太謹慎》(1941)等作品中,表達了對法西斯反動勢力日益擴張的深度憂慮,同時又流露出不相信人民群眾和對社會問題所持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觀點。總的來說,威爾斯善于運用幻想小說的形式反映時代的社會問題,表明自己的人道主義主張。他的優秀幻想小說,直至今日仍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
上一篇:威爾斯,赫·喬
下一篇:威尼斯商人(1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