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致康·施米特》
恩格斯闡述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的重要文獻。十九世紀后期, “左”右傾機會主義者采取各種手法歪曲篡改馬克思主義,把歷史唯物主義簡單化、庸俗化。1890年10月27日,恩格斯復信康拉德·施米特,回答他關于歷史唯物主義的一些問題。信中對生產與貿易發展的辯證關系,特別是對國家、法、宗教、哲學和文藝等上層建筑的相對獨立性及其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作了精辟的論述;同時深刻地批判了庸俗唯物論和機械論等錯誤思潮。
在論述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的關系時,恩格斯指出,國家產生后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并且反過來對經濟基礎發生作用。國家權力對經濟發展的反作用可能有三種:它可以沿著同一方向起作用,可以沿著相反方向起作用,或者阻礙經濟發展沿著某些方向走,而推動它沿著另一種方向走。不過這第三種情況歸根到底還是歸結為前兩種情況中的一種。上層建筑各個部門同經濟基礎的關系也是不盡相同的。其中, “那些更高地懸浮于空中的思想領域”如宗教、哲學及文學藝術等,它們離開經濟基礎更遠,形成一些分工的特殊部門。它們同經濟基礎之間的關系,由于需要通過政治、法之類的中間環節(中介)而起作用,所以二者之間的聯系往往變得非常模糊。
但是,恩格斯接著指出,所有意識形態最終還是“處于經濟發展的起支配作用的影響之下”的。例如哲學的發展,因為它“具有由它的先驅者傳給它而它便由以出發的特定的思想資料作為前提”,所以有時會出現“經濟上落后的國家在哲學上仍然能夠演奏第一提琴”的情況。不過,即使如此,這類經濟落后的國家還是具備了某種使先進哲學思想產生發展的經濟土壤與其他社會條件。就一般情況而言,經濟狀況對哲學、文藝等意識形態的發展畢竟起著最終的支配作用, “哲學和那個時代的文學的普遍繁榮一樣,都是經濟高漲的結果”,只不過這種支配作用多半以間接的形式發生,多半是在“政治等等的外衣下起作用”的。
恩格斯在批判了巴爾特等人對馬克思主義的歪曲和他們因缺少辯證法而陷入了形而上學之后進一步指出,歷史的發展過程是在“相互作用的形式中進行的”,其中,“經濟運動是更有力得多的、最原始的、最有決定性的”因素,但上層建筑也能“在某種限度內”改變經濟基礎。這些相互作用的力量往往“很不均衡”,不可能歸入一個固定的模式,因為“這里沒有任何絕對的東西,一切都是相對的”。恩格斯這封信對歷史唯物主義原理作了精辟的論述,對于我們正確地認識文藝的性質和特點、文藝與經濟發展的對立統一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致保爾·恩斯特》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致敏·考茨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