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古書記載,扶桑生自東海日出之處,其葉如桑,而且兩棵樹往往同根偶生相依倚,所以得名扶桑。扶桑花紅形美,如木槿花,又名朱槿、朱槿牡丹、赤槿、大紅花、花上花;其花朝開暮落,而叫日及;還叫佛桑、佛槿、桑槿。
扶桑是錦葵科木槿屬常綠大灌木。莖直立而多分枝,高可達6米,盆栽者一般1~3米。葉互生,卵形,形似桑葉,花大,單生于上部葉腋間,有單瓣、重瓣之分,開花量多,花徑10~17厘米,花艷,呈紅、黃、粉等顏色。蒴果卵圓形。花期全年,夏秋最勝。
【養】
扶桑為強陽性植物,喜陽光,喜溫暖,喜濕潤,不耐陰,不耐寒,不耐旱,長江以北地區要盆栽溫室越冬,發枝力強,微酸性土壤生長最好。
通常用扦插繁殖,可結合早春修剪整形進行,選用1厘米粗兩年生健壯枝條為宜,最好選用側枝中段,切成約15厘米的插穗。剪口要在葉的基部,插穗基部要用快刀削平,利于多生根。插穗下部葉要剪去,上部的葉片酌剪1/3面積,以減少蒸騰。及時扦插于素粗沙中,插深3~4厘米。插后澆透水,并蓋塑料薄膜,每天噴水1~2次,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20天后生根,50天后可移植盆內。當苗高20厘米時應即摘心,促其分枝,第二年可開花。
每年4月出室前進行換盆,去掉邊緣陳土,剪去多余須根,盆底加碎骨塊作基肥。在換盆同時進行修剪,每隔一二年進行一次強修剪,去弱留強,去密留稀,剪去弱枝、密枝,各側枝基部只保留二三個芽,將上部全部剪去,以促使萌發新枝。扶桑要求充足的光照,每日光照不少于8小時,北方夏季烈日應稍作遮蔭,以防灼傷。扶桑喜肥,培養土施好基肥,生長期多施稀薄液肥。澆水要充足,通常每天澆1次水,澆透為度,伏天每日早晚各澆水1次,對地面灑水、葉面噴水1次或多次,以增濕降溫,但不能水大受澇。10月移入室內向陽處,冬季不得低于5℃,不高于15℃,并控制澆水,以利于休眠。
【賞】
扶桑原產中國,分布于云南、廣東、福建、臺灣等省。扶桑為我國名花之一,我國栽培歷史悠久,兩千年前華南已普遍栽培。公元前314年,中國最早的大詩人屈原著《楚辭·離騷》中已有關于扶桑的記述。扶桑有四季開花的特性,葉大碧綠,花朵碩大,花色多彩,花蕊長出花外,枝條輕柔,婀娜多姿,是觀賞名花,自古就受到人們的喜愛。歷代文學家寫有許多贊美扶桑的詩篇。唐代李紳《朱槿花》:
瘴煙長暖無霜雪,槿艷繁花滿樹紅。
每嘆芳菲四時厭,不知開落有春風。
溪館初寒似早春,寒花相倚媚行人。
可憐萬木凋零盡,獨見繁枝爛漫新。
清艷衣沾云表露,幽香時過轍中塵。
名園不肯爭顏色,灼灼夭桃野水濱。
南無艷卉斗猩紅,凈土門傳到此中。
欲供如來嫌色重,謂藏宣圣訝枝同。
葉深似有慈云擁,蕊拆偏驚慧日烘。
賞玩何妨三宿戀,只愁燒破太虛空。
世界許多國家人民喜愛扶桑花,斐濟和馬來西亞把扶桑尊為國花。斐濟首都蘇瓦市每年8月11日要舉行“紅花節”(即扶桑節),為時7天。紅花節期間,要搭牌樓、掛彩旗,人們穿上各色服裝,戴上奇形怪狀的面具,舉行游行。馬來西亞遍地生長扶桑,當地人稱它為“班加拉亞”,在馬來西亞盾形國徽上有扶桑圖案,他們把扶桑比作革命的火種,象征著這個民族具有奮起反抗的斗爭精神。
扶桑為馬來西亞、斐濟、蘇丹的國花。也是南寧的市花。
【用】
扶桑具有美化、藥用、制繩等多種用途。扶桑是觀賞名花,適合庭院、居室裝飾,可做切花,也是婦女簪帶裝飾佳品。
扶桑花可作蔬菜食用,也可作色素。扶桑之根、葉、花均可入藥,具有解毒消腫、清熱利水的功效。治月經不調、白帶、宮頸炎,扶桑根皮15~24克,水煎服。血崩、白濁,扶桑根10~20克,茅草根30克,水煎加冰糖服。疔瘡初起,扶桑鮮花或鮮葉,搗爛外敷。肺熱咳嗽,鮮扶桑花15~30克,鮮豬肺50~100克,煎湯服食。
莖皮纖維潔白而韌性強,可代麻制繩索,是織麻袋的好材料。
上一篇:小蒼蘭百科,小蒼蘭寓意,小蒼蘭賞析
下一篇:文竹百科,文竹寓意,文竹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