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恩格斯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德國人,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對馬克思文藝美學思想的創立建有巨大的歷史功績。
恩格斯與馬克思一樣,他把藝術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與社會歷史存在條件緊密聯系在一起加以考察,從根本上揭開了藝術的起源、發展、變化、革新的物質原因,把文藝美學真正提高到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揭示了勞動創造了人以及人的審美能力的發展與勞動實踐的關系,對于說明美的本質具有重大意義。他把人用于進行藝術創造的手看成是勞動的靈巧性的新方式的運用,沒有這種實踐創造的歷史積淀,就沒有那種仿佛憑著魔力產生的杰出繪畫、雕刻及音樂作品。
恩格斯特別注意以社會歷史基礎的存在條件去科學地分析文學藝術現象的規律性的原因。他說:“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因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為基礎,人們的國家制度、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象過去那樣做得相反。”當然,恩格斯的由經濟基礎解釋上層建筑的方法,并不是單線的,機械的,而是全面的,辯證的,他要人們注意這種關系的復雜性,并注意影響藝術的經濟基礎之外的其他原因。他以對歌德、易卜生的全面分析,顯示了文藝分析評論的光輝范例。
他從長期的文藝歷史過程中得出認識,認為應把文藝家的創作與時代歷史條件聯系起來,并鼓勵文藝家與時代結合,追隨歷史前進的潮流,歌頌推動歷史前進的積極力量。為此,他贊揚文藝復興時代那些歷史的“巨人”,表彰他們用劍用筆所進行的斗爭。他提醒哈克奈斯,應該在作品中反映工人階級對四周壓迫環境所進行的叛逆的反抗,給以應有的歷史地位。他要求具有社會主義傾向的小說,應該通過對于現實關系的真實描寫,打破現存的剝削壓迫關系,動搖資產階級世界的樂觀主義,引起對于現存事物的永世長存的懷疑。而對于拉薩爾在《濟金根》中美化垂死沒落的騎士階級的作法,則進行了認真的批評。對于德國的“真正社會主義”詩歌,一味地“歌頌膽怯的小市民的鄙俗風氣”, “歌頌各種各樣的‘小人物’,然而并不歌頌倔強的、叱咤風云的和革命的無產者”,提出了尖銳的批判。
恩格斯對于藝術應該合乎規律地深刻表現現實進行了深入的理論闡述。他提出了現實主義與典型環境的全面理論。他認為在小說創作這個藝術實踐領域,要達到“充分的現實主義”的地步,必須是:“除了細節的真實之外,還要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而典型環境就是實際生活中環繞人物并促使人物行動的社會歷史環境,沒有這種作為歷史潮流的積極背景,就塑造不出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的表現人物、敘述事件要與一般環境聯系起來的思想是早就非常明確的。他在早期的文藝批評中就指出,創作必須有明確的歷史認識,一定“把要敘述的事實同一般的環境聯系起來,并從而使這些事實中所包含的一切特殊的和意味深長的方面顯露出來”。他針對拉薩爾處理歷史悲劇沖突的錯誤表現,告誡作者,所寫的歷史題材必須是作者“意識到的歷史內容”,而人物的動機也不應脫離歷史潮流,而歷史悲劇的沖突律主要表現就是:“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之間的悲劇性的沖突”。
在恩格斯的文藝美學觀點中,典型形象論具有突出地位。首先,他強調藝術表現必須符合形象形式特性。他向敏·考茨基提出了傾向的表現方式特點。“傾向應當從場面和情節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而不應當特別把它指點出來”。這就應該注重藝術的個性形象描寫,不應該讓個性消融到原則里去,不應該超出形象體系公開表明立場信念,更不應該把歷史未來的解決辦法硬塞給讀者。其次,恩格斯強調典型形象的典型概括性與一定的單個人的統一。作為概括性,或是一定的階級和傾向的代表,或是他們時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作為單個人,就是黑格爾所說的, “是一個‘這個’”,有鮮明的個性特點。這種有個性的人物,不是作者的理想的化身。那種“為了觀念的東西而忘掉現實主義的東西,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亞”的作法,是寫不出典型的個性的。第三,典型個性的表現,主要是見之于人物的自身行動特點。恩格斯說:“我覺得一個人物的性格不僅表現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現在他怎么樣做”,要“把各個人物用更加對立的方式彼此區別得更加鮮明些”。
恩格斯的文藝美學思想觀點中,文藝屬于人民的思想非常突出。他不僅在青年時代就高度肯定了德國民間文學作品,認為這是人民“認清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權利、自己的自由,激起他的勇氣,喚起他對祖國的愛”的重要對象,而且一直在為人民爭取在異化社會的文化回歸,使人民有自由創造文藝與享受文藝的充分條件。他認為無產階級社會主義所達到的社會合理分工,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基本途徑。他說: “在所有的人實行合理分工的條件下,不僅進行大規模生產以充分滿足全體社會成員豐裕的消費和造成充實的儲備,而且使每個人都有充分的閑暇時間從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文化——科學、藝術、交際方式等等——中間承受一切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并且不僅是承受,而且還要把這一切從統治階級獨占品變成全社會的共同財富和促使它進一步發展。”恩格斯與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所共同描繪的未來共產主義社會中人們不受狹隘的職業分工限制給文藝創作帶來的推動力,正是指出了文藝的未來遠景。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德謨克利特
下一篇:文藝美學研究·惡劣的個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