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論小說與小說家》
作者弗吉尼亞·伍爾夫(1882—1941),英國女作家, “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人物之一。本書中文版1986年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書中所列篇章是中文譯者從伍爾夫一生中所寫的三百多篇論文、隨筆和書評中選譯的。在書中,伍爾夫以小說家的身份來討論小說的藝術,并結合自身的一些體會,具體論述了西方現代小說與傳統小說的區別,西方現代派小說的特征和局限,以及小說體裁發展變化的各種可能性。
伍爾夫從社會歷史發展的觀點出發,認為時代發展和生活變化,人的審美感覺自然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傳統的藝術形式再不能包涵當前的現實了,“正如一片玫瑰花瓣不足以包裹粗糙巨大的巖石”。在《貝內特先生與布朗夫人》一文中,伍爾夫把威爾斯、貝內特和高爾斯華綏稱為愛德華時代的作家,而把福斯特、勞倫斯、喬伊斯、艾略特等稱為喬治時代的作家。她認為愛德華時代的作家因襲了傳統規范,只關心外部結構的細節真實,使活生生的人被壓抑被窒息。而喬治時代的作家則陷入了尷尬的困境,他們沒有適當的楷模可以效仿,只有義不容辭地去打破傳統規范,他們所表現的也正是這種破壞傳統文化的“破裂、砸碎和毀壞的響聲”。
伍爾夫的文學理想表明了現代小說的重心的轉移,即從外在的客觀世界轉向內在的主觀世界,從見物不見人的“物質主義”轉向心理領域的“精神主義”。她反復強調,作家不要只把精力放在謀生糊口上,而應注重內心的活動,注重“理想、夢幻、想象和詩意”。她說: “把這種變化多端、不可名狀、難以界說的內在精神——不論它可能顯得多么反常和復雜——用文字表達出來,并且盡可能少羼入一些外部的雜質,這難道不是小說家的任務嗎?”至于表達意識流動的形式,伍爾夫主張用“半透明的封套”,即一種伸縮自如的文學模式。同時,伍爾夫對現代主義也不無微詞,她說喬伊斯等人的作品雖抓住了“靈魂”,卻丟棄了傳統的表達形式,是“即興的,晦澀的,破碎的。”她的文學理想是現實與幻想的結合。在《論愛·摩·福斯特的小說》一文中,她推崇福斯特的作品,認為作者在“用一種精神的光芒,使觀察力的這個濃密而堅實的軀體獲得了蓬勃的生機”,是現實與幻想的水乳交融。為此,她還寄希望于未來小說,覺得它既能表現人與自然與命運的關系,與現實保持著一種若即若離的狀態;又表現人的想象和夢幻,高出于現實生活。這種未來小說“有能力拔地而起、向上飛升,但它不是一飛沖天,直上霄漢,而是象掃過的旋風一般,螺旋形地上升, 同時又和日常生活中人性的各種興趣和癖嗜保持著聯系。”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論古代和現代悲劇》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