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原名秦邦憲。1907年出生于江蘇無錫。早年求學于上海大學,1925年在上海參加了“五卅”運動,同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赴蘇聯入中山大學學習。1930年5月回國,任全國總工會宣傳部干事,編輯《勞動報》和《工人小報》。1931年1月,任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宣傳部部長。同年4月,任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書記。9月任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委。1933年1月任中共中央局總負責人。1934年1月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從1931年1月黨的六屆四中全會到1935年1月遵義會議前,他同王明一起在黨內推行了一條“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給黨和中國革命造成了嚴重的損失。遵義會議后,他回到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路線上來,為爭取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積極的努力和有益的貢獻。
遵義會議后,他擔任紅軍總政治部代理主任。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發生,他以中共代表的資格,隨同周恩來赴西安,幫助張學良、楊虎城和平解決“西安事變”。1937年,他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長。同年6月,參加了國共兩黨廬山談判,后任中共駐南京代表。1938年以后,歷任中共中央長江局組織部長、南方局組織部長等職。1941年,《解放日報》在延安創刊,他即任該社社長兼新華社社長。任職期間,他忠實貫徹黨的辦報方針,使《解放日報》和新華通訊社正確地宣傳了黨的方針政策,積累了較豐富的新聞工作經驗。1945年,在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共中央委員。1946年初,他作為中共代表團成員之一前往重慶出席中國政治協商會議,他是憲草審議小組委員會中共委員之一。1946年4月8日秦邦憲同王若飛、葉挺、鄧發等乘美機由重慶返回延安時,飛機在山西興縣的黑茶山失事,不幸遇難。毛澤東為紀念“四八”烈士,親筆題詞:“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
秦邦憲精通俄文,曾譯有《蘇聯共產黨歷史簡明教程》、《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基本問題》、《共產黨宣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卡爾馬克思》、以及普列漢諾夫的《論一元論歷史觀之發展》等書。
上一篇:南朝寒門勢力的上升
下一篇:博馬舍與《費加羅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