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審美分類創造·花鳥畫
是我國傳統的畫科之一。它以描繪自然界的花卉、竹石、鳥獸、蟲魚等作為畫的主體,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和獨特的審美價值。
中國古代花鳥畫,如同山水畫一樣,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花鳥畫的審美特征是伴隨著它本身的發展歷史而產生的。據張彥遠《歷代名畫記》里記載:東晉、南唐時期畫在絹帛上的花鳥畫已逐步形成獨立畫科,但其作品未能流傳下來。到了唐代,已漸成熟,曾出現了以工筆勾填、畫風艷麗的邊鸞,和以墨代色、墨分五彩的殷仲容兩種風格。當時邊鸞畫的花鳥已有“窮羽毛之變態,奪花卉之芳妍”的美譽。
到了五代、兩宋時期,花鳥畫已發展到極高的水平,出現了許多著名畫家,并形成了新的審美標準。其中以西蜀的黃筌和南唐的徐熙最為有名并形成兩大派別:即熙, 一宗黃筌, 所謂的 “黃家富貴, 徐家野逸” 之說, 正是概括了兩家在風格上所追求的不同的美學特征。 黃筌作畫用筆細巧傳神, 賦色艷麗, 故有“黃家富貴” 之稱。由于他有極高的寫生能力, 所以也稱之為“寫生”派; 徐熙作畫則不取色彩暈淡雜法,而是以落墨為格,雜彩副之, 謂之“跡與色不相隱映” , 稱為之 “落墨派” 。
宋代的花鳥畫基本上是在黃筌、 徐熙兩派的基礎上, 發展了工整細潤的畫院風格。 與此同時出現的陳常的“飛白法” 畫法, 開創了后來寫意花鳥畫的先河。
到了元代, 花鳥畫也如同山水畫一樣,畫法日趨簡率,畫風趨于瀟灑簡逸, 同時水墨寫意畫風為之大開。 這一新的風格則是以高度的提煉取舍乃至夸張的手法, 而又不失物象的特征, 形成“于象外求之”的審美特征。 畫面給人以“變形”的感覺。 這種強調“神韻”和“超然象外”的主張, 豐富了傳統花鳥畫藝術的審美效果。
明清的花鳥畫, 由于受文人畫的影響, 其共同點是追求超然出塵, 個性鮮明, 很有氣勢。 特別是清代的“揚州八家”, 他們承前啟后進行革新, 把詩、 書、 畫完美結合, 形成一個統一的藝術整體, 使花鳥畫充滿詩意, 為花鳥畫開辟了新的視野, 使中國的花鳥畫具有一種特殊的審美價值。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花間詞派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苦悶的象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