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審美分類創造·畫意攝影
攝影藝術中的一個流派。畫意攝影起源于英國,隨即傳播到歐洲和美國。當有些肖像畫家改行搞肖像攝影創作時,另有一些改搞攝影的畫家則在探索攝影作品如何能夠成為真正藝術作品。他們把一些寫實攝影、人象攝影看成是“機械的記錄手段”稱不上藝術。由于這些畫家受學院派古典繪畫熏染較深,所以他們認為攝影也是和繪畫一樣給人以美感,應表現攝影家的藝術,而不是表現題材本身。畫面的藝術性遠遠比它所表現的景物重要,被攝影對象只是組成畫面的象征性因素,只有當攝影家把這些人物組合成一幅類似油畫的照片,這才是真正的攝影藝術。于是畫意攝影派的攝影家從歷史或文學作品中,或圣經中找尋故事性強的,激動人心的事件為題材,選擇合適的景物,讓被攝對象穿上合乎題材要求的服裝,表現出不同的藝術姿態,一次拍攝或給數次拍攝后將底片合成,成為一幅制作很精致、可以掛在大廳里或在展覽室展出的畫意攝影作品。這種流派受到了資產階級上層社會的欣賞,連英國皇室
維多利亞皇后也購買這種作品。
畫意攝影派中代表人物,最著名的有雷蘭特和羅濱遜。雷蘭特是瑞典人,定居在英國,他受過嚴格的繪畫訓練,有豐富的繪畫知識,他經常采用的手法,是將不同的被攝對象拍攝在幾張底片里,通過暗房加工、細致修飾合成為一幅照片上,每張照片都有一個主題思想。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是《生活之路》(1856年作)畫面長31英時,高16英時,由三十張不同底片組合而成,作品地點似乎在一個教堂,中有一長者,正指引他右側的一個女青年走向光明圣潔的生活之路,不遠處正有不少學者、工匠、懺悔者、善良的人們。他左側的一個男青年則向往放蕩墮落的生活??恐星嗄甑娜巳河忻琅?、賭棍、懶漢、娼妓、酒鬼,正向男青年勾引,長者在勸阻他走這毀滅的道路,中間有一頭蒙面紗、赤身裸體正在懺悔的女子。這幅照片完全模仿文藝復興時期的畫風,情節則更是虛構。但當這幅典型的畫意攝影作品在英國展出時,轟動一時,被認為是攝影藝術的代表。
羅濱遜于1858年開始從事攝影工作,在這以前,也是一位畫家,他同雷蘭特一樣,采用組合方法來創作畫意攝影作品。他強調用各種加工技巧來制作照片,而不是用攝影技巧來拍攝照片,他的代表作《芳魂欲逝》 (1858年作)就是由五張底片組合而成。羅濱遜在從事攝影后,出版過一系列著作,1869年,他出版了第一本攝影著作《攝影術的畫意效果》,他的《利用攝影制作圖片》、 《藝術攝影》曾被譯為許多國家文字,多次再版。 他于1887年任英國攝影學會副會長,1896年被推舉為聯合王國全國攝影大會主席,是一個有影響的攝影活動家。
畫意攝影從現代眼光看是比較原始,幼稚,完全依附于繪畫。但當時由于它的興起,使社會承認了攝影藝術,這是一大功績。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甲寅派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