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甲寅派
是繼學衡派之后,直接受北洋軍閥政府支持的向新文化和新文學運動發起進攻的一個反動派別,代表人物是章士釗。他于1913年參加反對袁世凱的斗爭,失敗后隨革命黨人流亡日本,1914年在東京創辦《甲寅》雜志,以言論警辟、文章謹嚴而文名大噪。《甲寅》1916年初停刊。章士釗1924年11月出任北洋軍閥段祺瑞政府司法總長,1925年3月16日兼任教育總長,1925年5月在北京復刊《甲寅》。復刊后的《甲寅》,在政治上反共反馬列主義,在“三·一八”慘案中為軍閥政府鎮壓愛國群眾運動辯護,章士釗被稱為老虎總長, 《甲寅》被稱為老虎雜志。在文化思想上,宣揚封建復古主義,維護封建倫理道德,宣傳尊孔讀經,反對白話文,攻擊新文化運動。章士釗早在1923年就發表過《評新文化運動》一文,反對言文合一,攻擊白話文“不成文理,味同嚼蠟”。 《甲寅》復刊后,他又重新發表此文。此外又發表了《評新文學運動》。文章并無新意,只是又重彈封建復古主義的老調,極力反對新文學運動。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1.認為文化無新舊之分,從而反對文學革命。他說: “新者早無形孕育于舊者之中”。2.反對白話, 提倡文言。認為白話盛行之后,帶給文壇的是荒蕪的景象: “計自白話文體盛行而后,髦士以俚語為自足,小生求不學而名家;文事之鄙陋干枯,迥出尋常擬議之外。黃茅白葦,一覽無余,誨盜誨淫,無所不至,此誠國命之大創,而學術之深憂!”又認為文言是白話的根砥,他說:“今人之言,即在古人之言之中。善為今人之言者,即其善為古人之言,而擴充變化者也”。3,認為言文不能合一。他說:“西文之言可趨一致,而在吾文竟不可能。” “文言貫乎數千百年,意無二致,人無不曉。俚語則時與地限之,二者有所移易,誦習往往難通。”并且他聲明《甲寅》雜志“白話恕不刊布”。又利用職權作出小學生“讀經”的決議。 “甲寅派”由于有北洋軍閥政府的支持,對新文化運動有恃無恐,是新文學運動發展道路上的一只“攔路虎”。
甲寅派倒行逆施的行徑激起新文化陣營極大的憤慨,當時一些進步刊物從政治上揭露了甲寅派復古的反動實質。成仿吾、郁達夫、健攻從不同方面駁斥了章士釗的謬論。魯迅則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戰法,指出章士釗文章中所用成語、典故上出的一些笑話使他出丑, 以此證明章士釗所鼓吹的文言文實際已面臨氣絕的境地。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瓜里尼
下一篇:文藝審美分類創造·畫意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