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建安風骨
漢末獻帝建安時期出現的比較優秀的詩風。代表作家是曹操父子、建安七子等等。
他們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精神,用五言詩的文學形式,反映當時社會的動亂,抒發渴望國家統一的抱負,大抵情辭慷慨、格調剛健遒勁,在思想和藝術性上均有鮮明的特色,后人稱這種詩風的鮮明特色為“建安風骨”。 “風”是指詩歌所表現的激情和理想;“骨”指文辭所寫具體內容的真實嚴正、慷慨悲涼。 “建安風骨”被作為最高的風格標準,在文藝理論中加以運用。唐代的陳子昂、李白提出恢復和發揚“建安風骨”,推動了唐詩的健康有力的發展。 “建安風骨”成為人們力矯時弊、喚起革新的一種力量。
“建安風骨”的代表作家們的詩文創作,各有其所長; 曹丕的《典論·論文》,專門評論了建安七子。他說:“……斯七子者,于學無所遺,于辭無所假。咸以自騁驥于千里,仰齊足而并馳。” “王粲長于辭賦,徐干時有奇氣,然粲之匹也?!宅r之章表書記,今之俊也。應瑒和而不壯,劉禎壯而不密。孔融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以至乎雜以嘲戲,及其所善,楊班儔也?!辈茇У脑u論是切當的。他雖然沒有評論他的父子兄弟,但隱約之間,有籠罩于七子之上的意思。的確曹操筆底的悲涼,曹丕筆下的宛切,曹植文筆的雋爽卻是建安七子所不及的。
以曹操父子為首的“建安風骨”,其共同的美學理想和創作特征,即內容的“并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風格上, 清峻簡約;形式上,五、七言詩開始興盛和發展。從總的傾向上,克服了內容空洞、表現上鋪陳排比、以歌功頌德為主的辭賦的獨盛局面。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康有為
下一篇:文藝審美分類創造·建筑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