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維特根斯坦
路德維格·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英籍奧地利人,現當代西方著名數理邏輯學家、哲學家、美學家。分析美學學派最有影響的代表人物之一。1889年生于維也納,畢業于柏林高等技術學校。1908年到1911年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研究航空工程三年,后轉入劍橋大學,在羅素指導下研究數理邏輯和哲學。1912年到1913年在維也納開始從事《邏輯——哲學論》寫作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奧地利陸軍服役,同時繼續著述。1918年8月完成該書,不久被俘。1919年獲釋。1921年該書的德文版在《自然哲學年鑒》發表,次年英德文對照本以《邏輯——哲學論》為題在倫敦出版。1920年到1926年擔任奧地利鄉村小學教師、寺院園丁等。其后在維也納從事兩年建筑設計工作。其間,他的哲學觀點對邏輯實證主義維也納學派的形成發生重大影響。1929年1月回劍橋大學再度研究哲學,并加入英國籍。同年6月其《邏輯——哲學論》作為博士論文通過,獲博士學位。次年成為三一學院研究員。1930年1月至1936年夏在劍橋大學講學,后遷居挪威一年,開始寫作《哲學研究》。1937年再回劍橋講學,任哲學教授。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放棄教席,當過醫院門房和實驗室助理員。1944年第三次到劍橋任教。1947年秋辭職,去愛爾蘭鄉間專心著述,1951年去世。
維特根斯坦的主要著作有:《邏輯——哲學論》 (1921)、《哲學研究》 (1953)、 《關于數理基礎的意見》 (1956)、 《藍皮書和棕皮書》 (1958)、 《美學、心理學、宗教信仰講演和對話集》(1969)、 《論確定性》(1969)、《哲學規范》 (1974)、 《關于顏色的意見》 (1977)。其后期著作都是他死后出版的。
維特根斯坦的早期代表作《邏輯——哲學論》認為“我們對于不能說的事情就應該沉默。”他所謂不能說的事情是指不能用命題來描畫的事物。這類事情產生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普通語言的不完善和誤解。因此,在完善的符號語言建立以前,回答這類問題毫無意義。在他看來,美與善是同一事物;美的問題也屬于無意義的命題之列,是不能談論的。維特根斯坦對美學采取了一種獨特的取消主義的態度。
維特根斯坦后期著作繼承了英國哲學家摩爾用日常語言分析方法解決哲學問題的觀點、放棄了自己早期關于“語言描寫現實的邏輯結果”的理論。他認為哲學的絕大多數錯誤產生于哲學家對語言的誤解。過去的哲學家們離開語言的日常使用而孤立、靜止地觀察語言的意義并尋找其對應物。他們不懂得語言只是一種工具,只有在日常使用中才有意義。因此,他的結論是對語言“只問用途,不問意義。”他認為哲學問題的解決途徑只能是靠語詞到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而不是靠對語言作抽象地普遍地釋義。
維特根斯坦將其語言哲學的分析方法運用到美學研究方面,主張只能對美與藝術實際用途的問題作以邏輯的描述,否定對美的本質,藝術的本質進行科學的探求。在他看來,所有的藝術類型之間并沒有一種共同的特質,只存在某些因素相似的情況。美也沒有一種特質。所謂美,實際上不過是個在審美判斷中常常被使用的、含義不明晰的形容詞或感嘆詞罷了。審美判斷的標準是隨鑒賞者的時空背景發展、變化而處于不斷變化更換狀態的,所以他認為美、藝術的概念不可能有其確定的含義。后來的英美等國的美學家韋茲等人,都繼承發展了維特根斯坦的美學觀點,形成了在現當代西方美學界影響較大的分析美學學派。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維伽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舒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