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哈奇生
弗朗西斯·哈奇生(Francis·Hutcheson, 1694—1747)英國啟蒙運動時期哲學家、美學家,夏夫茲博里的直傳弟子。主要著作有《論美和德行兩種觀念的根源》,是對夏夫茲博里美學雜感的系統化,也是英國第一部美學專著。此外他還著有《道德哲學體系》一書。
哈奇生繼承和發揚了夏夫茲博里的美學理論,他認為審美能力是天生的,它“先于一切習俗、教育或典范”。哈奇生不否認教育和習俗對美感和感覺力的影響,特別是對人的“內在感官”的影響, “但是這一切都須先假定美感是天生的”。這和霍布斯、洛克提出的人的認識來源于經驗的哲學觀是完全相反的。也不同于他的老師夏夫茲博里關于“社會情感”對審美活動影響的觀點。哈奇生過分強調人的先天素質,忽視審美的社會性特點,顯然是唯心主義的。
在對美感的認識上,他把美感與快感等同起來,并歸之于內在感官的感覺。他把美的快感分為兩種:一種是外在感官所產生的微弱的快感,一種是內在感官所產生的較強大的快感。雖然兩種快感都是美感,但真正的美感屬于后者,因為它可以接受復雜的觀念。哈奇生把美感視為較高級的接受觀念的能力,這種能力與功利無關,美感與功利的快感是不同的,前者通過內在感官直接產生,而后者是通過理智間接產生。實質上他并沒有認識到二者性質上的差別。
在美學史上,哈奇生第一個對美進行了分類,他把美分為本原的(絕對的)和比較的(相對的)兩種。前者指對象本身,“這對象單靠本身就美,對認識它的心毫無關系”,“所以我們所了解的絕對美是指我們從對象本身里所認識到的那種美,不把對象看作某種其他事物的摹本或影響,從而拿摹本和藍本進行比較”,例如自然作品,人為的各種形式,人物形體,哈奇生還把科學定理也視為絕對的美。后者指相關對象在比較中所看到的美。哈奇生說: “比較美或相對美也是從對象中認識到的,但一般把這對象看作另一事物的摹本或與另一事物相類似”。這里說的絕對美和相對美,不是指一般的所謂永恒普遍的美以及美的相對性特點,它是指對象本身以及觀念的聯想所獲得的美,是依據人的感覺產生的。哈奇生不承認美的客觀性,他認為美是“一種認識”,是一種觀念。所以產生絕對美,是因為能從事物的雜多中看到整一,從變化中看到整齊;所以產生相對美,是因為“以藍本和摹本之間的符合或統一為基礎”。要獲得比較美,藍本里不一定就有美,即使藍本里絲毫沒有美,但一個精確的摹本仍然是美的。此外,他還注意到自然對象中可以有相對美,因為自然中的美的可以代表“情緒和情境”,所以他提到了比喻,寓言、象征美,這就牽涉到美學中的移情現象,這是很有意義的發現。
哈奇生的美學思想,在德國古典美學中發生過一定的影響。他的關于對美的分類,美不涉及功利,美來自人的內在感官和感受,美感與道德感相聯系等等,在康德美學體系中都可找到痕跡,對狄德羅的美學觀也發生了明顯的影響。他發展了美學中感覺論的原則,反對笛卡兒的理性主義,但又把內在感覺孤立性絕對化了。
上一篇:文藝美學基本理論·和諧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哥爾多尼